徽文化的批判与发展

2011-11-03来源 : 互联网

 

                                                                                                       徽文化的批判与发展


   当二○○○年皖南古民居西递、宏村以其*特、清丽、典雅的文化魅力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时,“徽州文化”一夜之间便成为电脑搜索频律**的关键词,更多的人则开始全面关注徽(州)学的构建和研究。为了追寻徽文化之魂,徽州村落的古街里坊成了众多学者心头的“耶路撒冷”,一种对徽州文化辉煌历史**、徽州文化发展延续、徽州文化未来创新及徽(州)学发展大势的理性思考便有了更高的升华。

一、问题的提出

徽州文化,是基于徽州地理单元上产生的一种集理学、宗法、儒贾多层面于一体的典型性中华主流文化。它是中华文化传统性与徽州地缘性结合的标本,是一种“徽(州)式汉儒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其衰落年代大致可以定格在中华**。而其孕育产生则可上溯至两晋以前,其中经历了山越文化、新安文化、徽州文化三个发展阶段。明清两代,由于朱子理学的**作用和徽商的影响力,使得徽州文化进入了辉煌的发散期和成熟期,形成了“大徽州”与“小徽州”互动、传统性与**性互补、标志性与综合性共存的局面。清末封建制度的崩溃以及太平天国、**战乱不断,徽州文化的发展因缺乏相对稳定的**基础而跌入低谷。上世纪五十年代掀起的土地改革运动,**党**将大量徽州乡村祠堂公产没收充公和重新分配,以祠堂经济为支撑的物质基础全面崩塌,以祠堂自*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随之也被革命**取代。紧接着,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以程朱理学为主体的徽州道德文化体系被当作“四旧”遭遇痛苦的清算,大量带有文化象征性意义的牌坊、庙宇、祠堂、村落以及民间各种庙会活动未能幸免于难。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诸如人居环境、行政区划、商业经济等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文明对传统徽州文化产生了莫大冲击,尤其是对各种文化遗存的包围、侵蚀、毁损、“改造”,使得徽州文化中一些**元素、文化符号的社会复制、正常发展、理性传播面临着****的困难和挑战,并在理论界产生了许多困惑:如果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已被淘汰、告一段落的“死”的文化,还是一种仍旧“活着”、还可发展的文化?如果徽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概念,作为有形部分缺损可以**,但作为无形部分丢弃,还能找回吗?如果徽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是谈徽文化的传承、发展或是徽文化的创新?如果徽文化是一个流动的概念,现代的徽文化又涵概些什么内容?从历史的角度看,“徽州文化”阶段的发展似乎已经停滞、枯萎、**。从现代角度看,既然徽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否意味着徽州文化也在正常发展?有一点可以肯定,由文化历史性形成的积淀,无时不在影响着区域文化传承方向,民间不自觉的、不可阻挡的实(形)与虚(神)的文化承继,仍是暗流汹涌。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徽州村落,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和偶然的因素,躲过了多次历史的浩劫,仍是未开发的处女地,社会的、文化的和自然的状态,相对保持了一种“过去”的原始氛围。这当然引起了许多学者专家对当今“徽州文化”模式的无限遐想。这些地方,尽管祠堂已经破败,族条祠规已经淡漠,那里的人,仍旧坚守着聚族而居的生活习惯,保留着诸多的祭祀礼俗和宗族规矩,族长祠首的名份虽已不存在,但宗族长老影响仍旧根深蒂固,由血统而结聚的宗族势力仍旧在许多社会事务中“发挥”着作用,“忠孝节义”残留仍在不自觉地“作怪”,徽州文化的主要文化特点在这些地方仍然是一目了然。

 

   小编结语:徽(州)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定格的徽州文化史学和发展着的徽州文化现象两个层面。发展着的徽文化需要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抢救性保护、挖掘性改造、技术性创新。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