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革命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与湘鄂西、湘鄂赣两大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形成鼎足之势,与**革命根据地南北呼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燕子河位于大别山腹地,是皖西地区人民革命活动的中心,在这里**了一次次**起义,孕育了一大批革命的骨干和**党的干部,无数革命先驱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多少先烈血洒沙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一、燕溪小学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传播***主义,为“六霍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0年,时任燕溪小学校长徐狩西(1894年4月——1933年,燕子河镇麒麟河村红塘湾人)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团结带领本校青年、进步教师刘长青、刘锡凡、郑其玳、杜小木、敖发台等,成立了***主义学习小组。他们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坐在油灯下学习***主义理论,讨论如何**封建军阀统*,如何打到****,如何铲除不合理的剥削制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徐狩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扩大对***主义理论的宣传,他们除了在学生中秘密成立***主义学习小组外,还吸收了像刘仁辅(燕子河镇燕溪村塔儿河马平组人)、徐育三(燕子河镇麒麟河村畈心组人)、徐轩骥(麒麟河村红塘湾人)这些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和有文化的农民参加到***主义学习小组中来,并且创办了进步刊物《醒狮》。
当时,徐狩西经常同刘仁辅、徐育三、徐轩骥(同为安庆法政学堂同学)等进步人士集聚在一起,交流信息、评论时政,抨击黑暗,一时间“无产者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党宣言》中的光辉论断像洪流一样在燕子河地区人民心中涌动。通过燕溪小学师生的宣传,很多热血进步青年逐步认识了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人民群众阶级觉悟不断提高。
燕溪小学***主义学习小组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较早的进步组织,在它的带动和影响下,笔架山农校、志成、明强、淠阳等小学学习***主义的读书会也相继建立起来,为后来皖西地区建立农民赤卫队和“六霍起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永佃权斗争的胜利,为“六霍起义”奠定了物质基础
1922年10月以刘仁辅为主要成员的发生在燕子河地区维护“永佃权”斗争的胜利,是皖西地区“五·四”运动后人民群众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斗争的重要成果,让农民看到了坚持斗争就有胜利的希望,为后来西镇暴动和“六霍起义”组织农民**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永佃权,是在太平天国时确立的。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为反抗****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纷纷起义反抗。近代民族**革命的卓越代表——太平军,从1854年起,先后十多次进入鄂豫皖边区,张献忠率领义军在燕子河张畈腰磨坪(现在团山电站库区)驻营休整40余天,义军多次大败清军,打富济贫,开仓济粮,振济穷苦百姓。
清咸丰七年,张献忠的太平义军从燕子河直趋湖北时,霍山知县令燕子河区九保乡勇协清军作战,抵御太平军的行进。地主豪绅强迫佃农充当团练,在大天门(方坪村与张冲乡结合部)战役中,太平军与清军在燕子河一带激战,双方作生死博斗,结果乡勇惨败,仅佃农就战死95名。
未战死的乡勇,目睹战死的惨状,向九保保长提出善后的要求:一、安葬战死者;二、解散乡勇还乡务农;三、修建忠烈祠,纪念战死的乡勇;四、罢转庄作为永远褒恤。当时九保保董答应前两条可以照办,后两条需待商考。乡勇未得到全部要求,便抬尸到保董家,保董迫于压力,应允全部照办,事态暂时得以平息。过后保董勉强办理了前两条,至于修建忠烈祠和罢转庄,却无下文。乡勇又质问保董,保董回称自己权力有限,要乡勇申禀到县,乡勇闹到霍山县,县知事说:这件事既无成规,也无前例可效,无法批。乡勇闹到府道衙门,同样得不到解决。后来燕子河人郑承珊,以儒童出身带团练,攻打捻军,从六安一直打到寿州、蒙城。咸丰九年,以六品军功补援寿州儒学证。此人与寿州孙家鼐(1827~1909,咸丰状元,曾任工部、理部、史部尚书,)有交往。郑承珊就以私人的关系,把乡勇的申禀托付于孙,孙时任理部尚书。到北京将乡勇的申禀直接呈交军机处办理。军机处以圣谕字样批示霍山县办理,因在此次战役中阵亡者有英山籍人,故联合英山县,在两县交界处的西界岭小街(今长岭乡界岭村)修建忠烈祠,并告谕燕子河地区九保,相当于今天的燕子河镇全境加两河、长岭(除桐元),罢转庄施行“永佃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