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惯例,朝廷如有谕旨申斥官员,京官由太监传宣,外官由督抚代宣。因此京官被申斥的,跪听宣旨后,太监往往要骂这些官员。但骂多骂少或骂重骂轻,全都是有价格的,就看被申斥者是否贿赂或贿赂多少,从而决定骂还是不骂,大骂还是小骂。而当时流传的说法是大骂称为“全骂”,小骂称为“半骂”,不骂称为“无骂”。
清末邮传部初立,尚书张百熙与侍郎唐绍仪不和,互递奏章攻击对方,朝廷不偏不倚,两人均被传旨申斥。张百熙倚仗自己资格老,没有向太监行贿,结果跪听宣旨后,太监就顿足大骂,足足骂了半个时辰,骂完后再大说一声“你这个混帐王八蛋滚下去”。张百熙年老体衰,已经跪叩了半个时辰,加上被太监大骂一通,站起来时已面无人色,战战兢兢地回到家,仍然悲愤不已,气不能平,未几即忧郁成疾,没有几天就一命呜呼了。而唐绍仪在申斥的前**,就送了400两纹银给宣旨太监,因此宣旨后,太监只字不骂,只说“下去”二字。时人调侃说他们二人受申斥后被骂,张百熙是“张全骂”,唐绍仪是“唐无骂”。
还有受半骂的。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前后一日相继病死,照例19天内不准众官呈递奏章,但编修刘廷荣竟破例递奏折,朝廷怒传谕旨申斥。刘廷荣是一个穷翰林,没有这么多银子,但又不甘心忍受太监辱骂,于是想方设法凑了200两银子,托人向宣旨太监求情。临受申斥之日,太监稍减其骂,*后说了句“混帐滚下去”,少了“王八蛋”三个字,被人们呼作“刘半骂”。
官员的言行如果冒犯了朝廷,由太监代宣训斥谕旨时,要想不挨骂,就必须*额贿赂太监;而如果行贿数额不够,照样要挨骂,顶多骂得轻一些;但是如果一两银子也不给,那么就会被骂得狗血喷头,甚至因此丢失掉生命。如今官场上,这种太监骂人风气的余毒,仔细观察一下,仍然以各种潜在或变换的方式存在着,要想不被训斥、批评,或者想不受处分,依然要塞银子,否则训斥起来或处分起来,一个“重”字是逃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