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第一村”三代人的国庆记忆

2014-10-08来源 : 互联网

10月1日,新中国迎来65岁华诞。在安徽中部的一个小村落里,一派喜庆气氛。建成不久的游客中心前旅游大巴车排起了长队,路边一排排颇具徽派建筑特色的农家乐准备着开门迎客,“大包干”纪念馆前游人如织。

36年前,就是在眼前这个看似普通的小村落,掀起了一场波及全中国的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浪潮。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每一次转身都与中国改革发展的脚步休戚相关,“走出去”这三个字在小岗有着不同的时代意义。从“出门讨饭吃”到“出门长见识”,小岗村三代人经历着不一样的国庆记忆。

1947年出生的关友江,这位皮肤黝黑的古稀老人,正是当年按下18个“红手印”中的一员。

“大包干以前,我们这里哪有‘国庆’的概念啊,都在想着找饭吃。”关友江说。

当时小岗村“清一色”的土坯茅草房,低矮的门框需猫着腰才能进入,屋内泥土地,煤油灯,破家具,“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是常有的事。”关友江回忆。

为求温饱只能出去讨生活、要饭吃。已是四个孩子父亲的关友江,为了让一家老小吃上饭,背着刚刚两岁的小儿子,拎上一个布口袋,扒上拉煤的火车南下,挨家挨户去讨饭。“苏州、无锡、南通,那几个月,我几乎把江苏讨了个遍”。

记忆最深的一年国庆,他带着妻儿走到了来安,原本约好在县城汇合,却不料妻子找不到约定的地点,整整一夜毫无音讯。“那是最刺心窝子的一次,太绝望了。如果真的有一点办法,怎么可能会去要饭?”

然而,这种“饿疯了、穷怕了”的日子在1978年那个冬夜之后,彻底翻篇了。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的18个农民搞起“包产到户”,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广大农村推广开来。

改革开放以后,南方沿海经济迅速发展,打工风潮吹进了习惯于“走出去”的小岗。

1995年以前,年轻的关正景同父亲关友江一样,还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下来也挣不到几千块。关正景决定“赶时髦”,出门闯一闯,于是约上同村的五六个伙伴南下去了广州。

头一次出远门的关正景目睹了大城市的繁华,也慢慢体会到勤劳敢为的宝贵精神,当时的老板虽然身家过亿,然而每次送货来厂,都要亲自参与卸货,“连自己的爱人、小孩都过来帮忙”,这让“打工仔”关正景咂舌:“辛苦钱都是拼命挣出来的啊!”

1999年,中国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的长假,假日旅游热潮席卷全国。

那一年,忙于工作的关正景头一次有了国庆的七天假。“我们借着这个机会把南方各大城市好好地跑了跑”,关正景说:这一方面是旅游,另一方面也着实“见了世面,换了脑筋”。

几年前,农家乐、红色旅游突然在中国人的国庆旅游中“火”了起来。头脑灵活的关正景从中发现了商机。2008年,他带着打工攒下的几十万元回乡建起了农家乐和土特产专卖店。

2012年,小岗村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今年中秋小长假期间,平均每天有近千人前来小岗村,参观大包干纪念馆、生态农业园,小岗村人均纯收入也在去年突破了1.2万元。

“村里挣钱的渠道很多,守在家门口也能致富。”关正景一边忙活着上货、布置店面,一边和记者聊着天。对于关正景来说,“国庆很忙”已是常态。“国庆是我们生意最好的时候,哪有时间休假旅游,不过这越忙心里是越高兴啊。”

新一代的小岗人依旧选择了出门,不过不是讨饭,不是挣钱,而是长见识。90后的关倩倩在湖北师范大学读大三,如今的每一个国庆长假,她早早地给自己安排了出游计划。“从小到大我几乎没出过小岗村,上了大学才真正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这几年长假,关倩倩早已把河南、江苏、浙江等地的景点“深度游”了一遍,今年国庆,她又约上了几个同学,准备去上海看一看。

“我们这一代的小岗人是幸运的,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对未来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关倩倩告诉记者,她现在的梦想是毕业后留在城市,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琴行。

“今年村里的基础设施更好了,国庆生意一定比去年更兴隆!”关正景正打算着投资在农家乐对面开一个旅馆,外加小岗第一家KTV。

忙完这一阵,关友江就要从村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了。他开玩笑说退休后要给儿子打工,给农家乐看门。说起这个国庆,他也很是期待:“院子里的葡萄架搭好了,就等小岗的客人们上门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