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到10月7日,是人们享受国庆长假的日子。但这段时光对于韩夫堂夫妇来说,却是在天堂和地狱间挣扎的7天。这对蒙城夫妇本来正在上海为生活打拼,却被“留守”在家的女儿突然病倒的消息打乱了阵脚。昨天凌晨,年仅1岁3个月的韩金玉在省立医院离世,按照父母的意愿捐献出了全身器官,只为报答社会曾给予这个家庭的一份恩情。“天使”归去,人间回荡大爱流淌的妙音……
老家的来电
国庆长假第一天,上海天气晴朗。29岁的韩夫堂和妻子李保姝仍然在上海嘉定区帮老板植树,他们想趁着假日多挣几个钱。韩夫堂在休息的时候,就拿出手机和爱人一起看手机里的视频,那是他们的女儿小金玉刚满周岁时玩闹的场景。李保姝有点心酸:为了打工挣钱,今年8月初,夫妻俩把正在喝奶的女儿送回了蒙城老家,忍住泪离开。手机突然响了,小金玉的奶奶从老家打来电话说小金玉发烧了。以为只是普通感冒,韩夫堂夫妻并没想太多。
留下还是回家?
还是正在干活的时候,韩夫堂又接到母亲的电话,说小金玉还是在发烧,要到离老家不远的坛城镇医院吊水。
夫妻俩不放心了。可是,手中的活一时也丢不下。他们商量了半天,韩夫堂决定继续留下打工,他想多挣点奶粉钱,给女儿补补。李保姝则随着过节的“大军”一起,挤上开往老家的车。
孩子危险了
李保姝赶回老家时,小金玉已经从坛城医院紧急转院到了蒙城县人民医院。
李保姝赶到医院,女儿已经高烧昏迷了,她身旁站着慌得六神无主的奶奶。医院的医生们全力抢救,可孩子仍然没法退烧。“孩子危险了。”李保姝连夜给丈夫打电话,韩夫堂一听也呆住了……夫妻俩商量,要将女儿紧急送往蚌埠市治疗。
父亲做了决定
闻听女儿重病,韩夫堂一夜未眠,他反复看着手机里女儿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视频。他决心请假赶到蚌埠。
一个闻讯赶来安慰的工友看女儿视频的时候,不小心把视频全部删除了。虽然不能怪工友,但韩夫堂的心里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
孩子如果没了怎么办?惊慌的韩夫堂给北京的一位朋友打了电话求助,谈及孩子离去的可能,韩夫堂说,自己想把她所有的器官捐给社会。
暖人的问候
从上海发往安徽各地的客车一如既往地拥挤。韩夫堂挤上一辆车,赶往蚌埠。
一路上,韩夫堂的电话响个不停。有妻子打来的,说孩子病得太严重,已经开始抽搐了。更多的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打来的,都在询问小金玉的病情。
原来,北京的朋友已经在网络上发帖呼吁,希望人们关注小金玉这个待捐女孩。韩夫堂心里一暖,身上又有了些力量。当晚,韩夫堂赶到了蚌埠。这时,昏迷不醒的小金玉也到达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连闯重症室
凌晨,小金玉被紧急送到蚌医一附院的ICU(重症监护室)。医生认为小金玉是患上了脑干脑炎,立即采取了脱水、抗病毒和降颅压治疗,可是孩子已经只有心跳,没有了自主呼吸。
在医生们全力抢救孩子的时候,韩夫堂几次想闯进ICU病室,均被医务人员拦下。他哽咽地告诉医生,他知道孩子没有希望了,“但我还想留下一张孩子最后的照片。”在医生的帮忙下,韩夫堂拍到了一张孩子的照片。照片上的孩子,紧闭着双眼,身上插满各种管子。
最后的旅程
10月6日深夜,小金玉的病情已经岌岌可危,红十字会接受器官移植的工作人员也来到了蚌埠。
韩夫堂夫妻被告知,器官移植技术要求非常高,要在指定的省立医院进行。小金玉已经如此羸弱,还要再经历一路的折腾吗?韩夫堂心里挣扎了,可和妻子商量再三之后,最终同意将孩子运送到位于合肥的安徽省立医院。
10月7日深夜,执行器官移植的医生们对着手术台上的小金玉深深鞠躬。昨日凌晨,小金玉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的身体却以另一种方式仍然活在人间。
韩夫堂吐露心声:捐献为回报社会但感觉愧对女儿
当医生们满怀敬意地取出安徽年龄最小捐献者的器官后,他们却发现,大义捐献孩子器官的韩夫堂夫妻不知何时不见了身影。“做这个决定太难了。”昨日,韩夫堂在蚌埠向记者吐露了他和爱人当时愿意捐献女儿器官的“心路”。
“昨天我女儿被送到医院病房,我和老婆很奇怪地不敢去病房看她最后一眼。”昨日下午,韩夫堂反复地看着手机上女儿的照片,对没能见小金玉最后一面觉得非常后悔。
韩夫堂是蒙城县小涧镇人,七年前就开始出外谋生,和云南姑娘李保姝成亲后,两人仍是靠打零工过活,日子很是艰苦,直到去年7月生下女儿后才尝到生活的欢乐。
韩夫堂跟记者一再说,夫妻俩从未想过女儿会这么早离开自己,更没有想过会做出捐献孩子器官的选择,甚至这样的选择让他们感觉非常愧对孩子,“我们都是打工仔,哪有那么高尚的想法呢?”
终触动他起了捐献念头的,估计是姐夫的经历。韩夫堂说道,姐夫曾患上白血病,在治疗最关键的时候决定捐献自己的器官,之后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成功地通过换髓手术得到重生。“孩子已经抢救无望了,捐出她所有的器官,也算是报答社会对我们这个家庭的爱心吧。”吐露完心事,韩夫堂又习惯性地掏出手机,和记者一起分享女儿留下的几张照片。他说,为了孩子的事,老母亲也病倒了,“我们先回趟老家,等母亲的病情稳定,还要赶紧回上海打工。孩子没有了,但借的钱一定要赶紧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