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黄洁夫教授在“2014年中国OPO联盟(昆明)研讨会”上宣布,从明年1月1日起,我国将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将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渠道。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仅实现8例器官捐献,排名全国倒数第三。人体器官捐献率低,成为了器官移植的瓶颈。我省器官捐献遭遇哪些困境?又该如何破解这一局面?
器官移植供需矛盾突出
从老家淮南辗转来到合肥,尿毒症已经让41岁的时大姐丧失了全部的劳动能力。“我们已经等待两年了,就是没有肾源。”记者在安医一附院见到时大姐时,她正虚弱地躺在病床上,脸和腿都肿了起来。女儿小李说,母亲得病后,因为家里没有太多经济来源,一直采取保守的透析方法*疗,然而两年下来,病情却急转直下,“如果再不换肾,我也不知道母亲还能够坚持多久。”说起这些,小李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然而,仅在安医一附院就有数百位像时大姐一样等待肾脏移植手术的患者。而放眼全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1万**。
目前我省已经实现了8例器官捐献。2012年8月1日,省红十字会正式建立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采用全国统一的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系统,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器官分配。在此之前,省内仅有一例器官捐献。
省红十字会事业发展部的汤常荣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年龄*大的捐献者约50岁,是庐江人,2011年出车祸后实现了捐献。而*小的器官捐献者仅有1岁,今年10月份因为脑干脑炎致脑死亡后,家人将他的器官捐献出来。
病重者和孩子优先获得
“捐献的器官主要是肾脏、肝脏,还有少数是胰腺小肠。”汤常荣说,与遗体捐献不同,器官捐献的条件更为苛刻,超过65岁的老人或者患有烈性传染病都不符合捐献条件。器官移植的前提是脑死亡,也就是脑干反应消失,脏器只能通过呼吸机维持。如果家属同意对器官捐献后,评估组的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严格评估,确定他是否死亡,以及相关脏器是否符合捐献条件。
“在家属签订捐献同意书时,可以对捐献的器官进行打钩选择,比如只取肝不取肾,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会**在整个过程中进行监督。”汤常荣说,在获取器官后,在场人员都会对逝者进行缅怀。
器官在获取后,在几个小时内就要进行使用,面多众多等待患者,如何进行分配?汤常荣说,获取相关信息会在**时间录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就近以及孩子优于老人等原则进行分配。
我省捐献数全国倒数
据了解,截至今年12月2日,全国共累计实现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2948例,累计捐献器官7822个,平均每人捐献2.65个器官。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累计捐献例数来看,安徽目前排名全国倒数第三,与其他省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相邻的江苏,今年已实现了40多例器官捐献。
医疗资源不足、市民捐献意识不强、有资质移植和获取医院较少等诸多因素,成为这一数据不能快速增长的掣肘。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省内的安医二附院和合肥市**人民医院也有器官获取资质,但由于没有获取移植资质,也使得相关部门在遇到潜在捐献者时并不是很积极。
“因突发意外产生的潜在捐献者还是很多的。”汤常荣介绍,目前我省已有两三百器官捐献志愿者通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进行了登记,“如果一旦出现脑死亡的状况,经过家属同意后,就可以根据生前的愿望,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