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故乡安庆:黄梅戏发展现状调查

2017-01-09来源 : 互联网

在安庆,黄梅戏文化的因子深深浸入城市骨髓,道地的黄梅戏小曲随处可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戏曲衰微,曾经红*的安庆黄梅戏剧团也陷入入不敷出、步履维艰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安庆市把发展黄梅戏作为城市发展战略**支持。

据安庆市***文艺科科长李光南介绍,黄梅戏院团改革始于2005年底,主要措施是将原来的市级三个黄梅戏剧团整合重组为市黄梅戏剧院一团和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各有侧重又互相配合:一团“守内”,主攻本土市场,维持黄梅戏生机;再芬剧院则“攻外”,打造精品,实施走出去战略。

安庆黄梅戏剧院一团接收了原三个剧团的所有离退休人员,总人数达274人,其中,在职职工仅110人。“在内部机制改革中,我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平稳完成各项过渡,对离退休人员进行了安置,重新核定了一线、二线和不在岗人员,把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挂钩,打破了大锅饭。同时,**排练了多台大小戏,2006年与企业合作创建黄梅戏会馆,将黄梅戏表演常态化,成为培养青年演员的主要阵地,提高了演员收入。”黄梅戏剧院一团团长熊辰龙对记者说。

再芬黄梅戏剧院则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利用**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的“名人效应”来扩大安庆黄梅戏的影响力。“2005年12月成立时,我们团只有50人、1000元资金。到2007年,排出了《公司》《徽州女人》《春江月》《女驸马》等新戏和30多出传统小戏,服装、唱腔等都是精心打造,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年演出115场,从农村到城市,从重庆、湖北到香港,几乎场场**,‘韩再芬’已经成为金字招牌。”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办公室主任周可立说。

李光南指出,院团体制改革近两年来,剧团活力明显增加。职工观念发生显著变化,从过去的“等靠要”到主动“找食吃”,演出市场拓宽,收入增加。“以前三个团年总收入才七八十万元,2007年,市直两个剧团共演出近500场次,演出收入近400万元。其中,一团排演的精品剧目《六尺巷》去年底在北京演出7场,票房收入达150万元。”

黄梅戏会馆模式 解决黄梅戏发展“人”“财”瓶颈

安庆黄梅戏院团体制改革中,尤以黄梅戏会馆的模式*为成功。

据了解,安庆黄梅戏会馆开馆于2006年9月,是由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与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合作创建的,一团持股51%。

“会馆的创建,*要功用是为黄梅戏表演提供现代化的专业固定场地,既是群众的看戏场所,也为黄梅戏及安庆市形象提供了一个展示窗口。”同时也是黄梅戏会馆董事长的熊辰龙介绍说。

会馆环境典雅,设施齐备。观众既可以在台下品茗、看戏,也可以花费100元至数百元上台自己表演或者与专业演员“对戏”。安徽怀宁县城管大队的王前林是会馆的常客,也是标准的黄梅戏“票友”,他对记者说,以前,他们一群票友只是偶尔在公园、路边唱唱戏,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娱乐消遣。“现在可以到这里来看戏,还能上台跟专业演员对唱,感觉很好,所以常常来。”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