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农民的鞋

2011-10-13来源 : 互联网

鞋,随季节变化,随衣服款式的变化,有各式各样的的搭配。而新中国成立前,徽州农民的鞋一年到头就那几样,虽简单但实用。

草鞋。徽州男人穿得*多的鞋。由于徽州山多地少田更少,且交通闭塞,生活贫困,一年四季,下地种粮,都是穿着草鞋。草鞋不用花*买,都是用稻草筋制作,破了、散了,一丢换双新的。每到秋季,总要自制一二十双挂在墙壁上,以备一年的穿着,更有新安江上的纤夫,一年要穿烂多少双草鞋,他们自己也说不清。还有一种出远门、走亲戚穿的稍讲究些的布草鞋,只花几个铜板到杂货店里买几尺船上淘汰的纤绳,再用家里破衣、破裤、烂面条,搓成细条条,制成布草鞋,穿在脚上特别柔软、舒适。尤其是夏天穿着出远门,全身冒汗,脚却凉快,绝没有汗臭味。在杭州、上海、苏州打工的,回家过完春节后,都要提前动身赶去上班。去杭州没有汽车,只能步行。背上包袱里装的是石头果,包袱外挂的是两三双布草鞋,走到天黑了,就在路边找家小饭店住一宿,讨点开水,吃着石头果充饥,一直靠穿着草鞋走到了杭州,再乘*车去上海、苏州。这对才十三四岁就出远门当学徒的男孩子来说,一路艰辛,可想而知。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就是真实写照。

布鞋。徽州女人**草鞋,尤其是大姑娘脚上的布鞋破了个小洞,也是会被人耻笑的。所以,女孩子四五岁时,就要跟着妈妈学习纳鞋底,尽管纳的鞋底直不成行,密不成点,妈妈也不会责怪。有时手指被针扎得流血,不想干了,母亲却要讲她:“现在不学做鞋,长大了谁娶你!”在那个年代,********要问姑娘会不会做鞋。假如不会,男方父母就不会同意。因为,媳妇鞋做得好,会受到公婆夸奖,隔壁邻居也会纷纷赞扬。记得我婶母作姑娘时就学会做漂亮的布鞋。嫁给我叔叔后,叔叔在外经商,她一人在家,长年帮人家做鞋。特别是大户人家姑娘出嫁,都要请她去做嫁妆鞋。凡男方家直系亲属,无论男女老幼,每人两双,装满一大箩筐。所以,有时一做就是两三个月才完成。由于心灵手巧,别人做鞋要事先量穿鞋人脚的尺寸,她只要见一眼就记在心里,拿去试穿时,不大不小,不松不紧,正合脚。她曾说,*难做的是那些“三寸金莲”老太太的鞋,四个脚趾全压缩在足底,脚背特别高,又缠着裹脚布,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做得合脚。

拖鞋。现在城市或农村人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拖鞋,夏天有凉拖鞋,冬天有棉拖鞋。可在旧社会,农村里只有男孩子才有拖鞋。不过,这种拖鞋不花*,全是自己动手制作。先找一块平整的小木板,再用木炭画个鞋底样子,然后,将线外部分一锯,木鞋底就做成了。再找块厚布条往鞋底前端一钉就成功了。这种木制拖鞋,夏、秋天穿在脚上特别舒服,走起路来“踢踢踏!踢踢踏!”脆响,若是几个小孩子在一起走,就像马队过街。有人戏言,踢踏舞就是从木板拖鞋找到灵感的。还有人说,日本的木履就是从中国传出去的。这样的木板拖鞋,城里来的知青也特别喜爱。农闲时,知青们就穿着这样的拖鞋,端着饭碗边吃边到农民家*******还笑说自己:“踢踢踏,踢踢踏,哪家有菜哪家夹。”

皮鞋。过去在家务农的农民是**皮鞋的,一是因为买不起,更是因为穿着皮鞋不能上山,不能下地,走起路来也感觉别扭。偶尔看见穿皮鞋的男子,那不是在外做官就是经商当**的,或是在学校当教书先生的。如今,经济发达了,社会进步了,不少外出打工者,回家时穿戴都变了样,男的着西装、戴领带、穿皮鞋,一副城里人派头。女的穿金带银、染黄头发、着高跟鞋,一副外国女郎打扮。打工者经济收入提高了,观念也改变了。在城市,他们是农民工,在农村,他们是城里人,扮演着城乡和谐的使者。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