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寿县孙氏家族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山东济宁迁来的,世代耕读传家。到明末清初,孙氏家族通过经商开始致富。清代中叶,孙氏家族通过科举考试,逐渐在**上取得显赫地位,特别是孙家鼐在1859年高中一甲一名进士,后来又做了光绪皇帝的师傅,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孙氏家族的影响盛极一时。清末直至**年间,孙氏家族又通过发展企业,如面粉业、银行业、水泥业、煤炭业、食盐业等,再开风气之先,为我国近代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孙氏家族与近代面粉业
孙氏家族*早投资的企业是近代面粉业。1897年9月,孙多鑫、孙多森兄弟与亲友集资17万两,在上海苏州河畔莫干山路购置50亩地作为厂房,筹建了阜丰机器面粉有限公司。孙多森任总理,孙多鑫任协理。此时,清**正积极鼓励投资设厂,加上孙氏兄弟的叔祖父孙家鼐为吏部尚书,正受朝廷倚重,很快被批准“概免税厘,通行全国”[①]。为了在同业中保持**地位,孙氏兄弟用2.2万美金从美国订购了一套当时*先进的机器设备。1900年6月正式生产,日产面粉2600包。该公司从投产第二年起便逐渐获利,一直到1913年,每年赢利均在10万两左右。1914年**次世界大战**后,面粉工业进入“**时期”,内销外销两旺,粉价上涨,每年纯益在15万两到32万两之间。1922年后,资本主义国家**元气,又开始向我国大量输入面粉,一些小面粉厂经受不住冲击,破产倒闭。但阜丰面粉公司凭借稳固的基础、强大的实力、优良的产品、成功的管理,不仅度过了难关,还一直稳步发展,先后租办了上海长丰面粉厂、无锡泰隆面粉厂、上海裕通面粉厂、上海祥新面粉厂、上海信大面粉厂,获得了较好的赢利。其时,阜丰系统日面粉生产能力可达51500包,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工厂日生产能力的11.39%。**战争**后,上海租界地沦为“孤岛”,经济畸形繁荣。阜丰面粉公司借助地利优势,也获得一定的收益。据《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一书估计,阜丰面粉公司从投产到1940年,帐面赢利约为1580万元,为原始资本的37.89倍,平均每年赢利39.5万元;实际赢利则远大于此,仅1926-1937年的赢利就达1750万元,平均每年赢利145.83万元[②]。
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日军进入租界,阜丰面粉公司陷入艰难的境地。**战争胜利后,***又发动内战,致使阜丰厂开工严重不足,主要是代磨国民**善后救济总署的小麦,因限于小麦来源,自营业务开展较少。曾一度在小麦产地安徽蚌埠租用信丰面粉公司厂房生产面粉,但由于战争因素,不久即告停歇 [③]。到40年代后期,物价飞涨,卖出的面粉竟无法补给小麦。特别是1948年的“八一九”限价,更使阜丰公司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1951年下半年阜丰公司参加联营处后,业务渐有起色,收支得以平衡。联营处结束后,该公司生产业务全部为**加工。1955年10月参加上海私营面粉工业全业合营。 1956年5月,上海市粮食局将阜丰、福新两合营厂合并成为该市唯一的面粉厂,称为公私合营阜丰福新面粉厂。阜丰面粉厂从此结束了由孙氏家族主导它命运的历史。
阜丰面粉公司在1916年4月还与刘韵樵等在济宁合作投资建设了济丰面粉公司。济丰厂占地38亩,房屋近200间,于1918年7月13日正式开车生产。适逢**次世界大战,面粉销路较好。1922年后随着洋粉的倾销,济丰厂的销售越来越困难,到1927年10月终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停工。此后,该厂受政局影响较大,生产时开时停。1946年中共**次解放济宁时,就与厂方合营生产。中共军队退出济宁后,该厂便停产。1948年7月14日,中共第二次解放济宁后,该厂被收归国有,先改为铁工厂,1949年春又**为面粉厂,此后被称为济宁**面粉厂[④]。阜丰面粉公司在**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在哈尔滨投资建立滨丰面粉厂,因效益不佳,不久停歇。
孙氏家族控制的通惠实业股份公司还投资河南新乡的通丰面粉有限公司。该公司1919年成立,有资本50万元,占地90余亩,职工300余人,1920年7月建成投产后,日产面粉5000袋,为河南省*大的近代机器面粉厂。生产的面粉除供应本地外,还远销北京、天津、石家庄、南阳、郑州等地。1938年2月新乡沦陷后,该公司被日军侵占。12月23日遭大火,粉楼全部烧毁。1939年8月重建后,继续由日本人控制。抗战胜利后,移交给***第31分监部。1949年5月新乡解放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该公司。1955年1月,它与其它私营面粉企业一起合并成立新乡市公私合营电磨加工厂 [⑤]。
1953年,在香港的孙麟方创建了香港规模*大的面粉厂即香港面粉厂[⑥]。1961年,又前往马来西亚霹雳州红土坎兴建了东南亚规模*大的马来亚面粉厂。他再续了孙氏家族面粉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