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光豹先生传
鲍光豹,字幼文,又字饫闻,黄山市徽州区岩寺人,1898年(清光绪24年)出生于一个封建乡绅的家庭。他生性纯厚,资质聪颖,从小就好学不倦。其父鲍振炳 霞栮先生是清末廪生,1906年在岩镇创办了凤山小学,于是,幼文先生在已读过两年私塾之后,便也进入了这所新式小学读书。1912年入新安中学学习,三年后又去从程致泽恺周先生攻读。1916年秋,经父执许承尧际唐先生介绍,幼文先生去北京拜同乡的**学者吴承仕检斋先生为师,吴先生指定给他的功课*先就是*段氏说文,然后又要他兼读章太炎先生有关音韵训诂之学的一些论著,就这样,为时虽只一载,却为此后的继续深造打下了相当扎实的根底。吴先生当时正任司法部佥事,虽还未与北洋军阀**作**的决裂,更远未成为一位忠贞不屈的**战士和**党人,但其热爱祖国、关心民瘼的强烈感情和耿直公正的高尚品性以及深思慎取、十分谨严的*学态度,无疑都给了幼文先生**的教育,以致直到1935年他给吴先生的一封信中仍说:“差幸夙闻德教,不敢苟违,尚能谨身来力行,不蹈有过之地,以为师门玷耳”,从中不难看出幼文先生对老师的虔诚崇敬和所受影响之深。在因事回乡居家自学了近三年之后,幼文先生一度曾拟改而学医并去日本留学,为此先曾考入上海同德医专学习了一段时间,随后又去北京补习德文、数学,前后约有两年之久。但后来终于又改变了主意,决定扬长避短,仍在国学方面作进一步的精研、探求,于是复于1922年秋季去北京从马其昶通白先生*学。马先生不仅是堪与方、姚后先媲美的桐城文派大家,且于经学特别是《周易》也有精深研究,当时正担任“清史馆”总纂,德高望隆,在旧时代是被公认为“清流”、“纯儒”的人物。幼文先生拜在这位老前辈门下攻读了两年多时间,他不定期地前去趋候求教,质疑问难,既致力古文,又研*经史。“神州谁与系斜晖,怅望都无涕可挥。一事梦魂饶意趣,海王村畔挟书归。”从20年后幼文先生的这*小诗里,可以看出当时的这段学习生活给他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回忆。
幼文先生是1924年冬离京回歙的,次年就应胡晋接子承先生之聘,出任安徽**第二师范学校的国文经学教员,从此开始了毕生致力的育人报国的教书生涯。子承先生倡导新学,创办二师,经过10多年的惨淡经营,使该校规模日趋扩大,教学质量日益提高,一时人文荟萃,在省内外都享有颇高的声誉。他对徽州教育事业有很大贡献,因而深为幼文先生所钦敬,但到晚年却愈来愈陷入复古主义的泥潭,乃至孜孜于佛学的研究和宣扬,甚至把一位**法师也请到学校来诵经讲学了。而当时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人民**革命的洪流早已势不可挡。面临这种形势,幼文先生对子承先生的某些倒退做法又是颇有腹非的。同时,鉴于家乡的凤山小学因其创办人振炳先生曾长期宦游在外,校务无人主持,学校早已停办多年,当时岩寺各界人士对于**该校期望十分殷切。于是幼文先生就在1927年秋毅然辞去了二师教席,而与方槛山、鲍君白等人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筹备,终于在1929年春把凤山小学重新开办了起来。一年以后,他才应聘再去休宁新棠村任教,而这时的学校也巳由原先的**第二师范改为**第二中学了。但就在此后的数年间,他对家乡小学的事务仍极为关心,后来还一度兼任过校长职务。
自1930年年初起,幼文先生一直在**二中(1934年起改名徽州中学)教书,历时15年之久。直至1944年春,由于挚友汪岳年先生再三邀约,情不可却,方才改去芜关中学(当时校址在与岩寺相距只有十里的西溪南村)任教。**战争胜利不久,芜关中学迁返芜湖。幼文先生也随往继续执教。次年秋,受聘为安徽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教学之余,兼事著述,曾有不少论文在《中央日报》的文史副刊上发表。
1948年以后,由于胃病时发,芜歙之间交通又极其不便,幼文先生没有再去安徽学院,而仍留在家乡教书。他基于对新棠村特别深厚的感情,先曾重返万安的休宁中学但正如他在一*诗中说到的“萧条渐觉非前境,汗漫难期续旧游”。这时的休中校风、校舍都已大不如往昔,于是幼文先生一学期后便又转到歙县的徽州师范学校来教书,也就在这儿,这位多年来渴望光明,渴望祖国统一富强的老教师很快就迎来了解放,并于徽州师范学校任教。其间还曾受命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达半年之久。1952年初,因肺病严重退休。他在歙县先后被安排为县政协委员,而且连续三届被选为县人民代表。1961年1月8日逝世,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