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知识分子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成长的,他们接受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学说,目睹****的侵略和封建统*者的****,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心社会和祖国的命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先觉悟的安徽新型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纷纷起来鼓吹新文化、新思想,创办新学堂和进步刊物,提倡科学和**,开展新文化运动。
安徽新文化新思想界的风云人物
陈*秀(1879-1942),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1901年10月留学日本。1904年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组织"岳王会"并任会长,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提出"科学"、"**"两大口号。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宣传***主义。毛泽东称其是五四运动总司令。1920年8月发起成立上海共产党组织。1921年至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1942年病故于四川江津。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6年始在《新青年》上发表评论文章。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鼓吹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被认为是当时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参加编辑《新青年》。1919年6月接办原由陈*秀主办的《每周评论》。1922年离开《新青年》,创办《努力周报》。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后去台湾。 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李光炯(1871--1941),名德膏,字光炯,晚号晦庐老人,安徽省桐城黄羹乡李兰庄(今属枞阳县)人。青年时,从学吴汝伦,为之器重,携往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协助吴创办桐城学堂。1903年,李应聘去湖南高等学堂任历史教习,与卢仲农创安徽旅湘公学,不久,迁芜,易名安徽公学,增设速成师范学校,请房秩五主持校务,继与阮仲勉创办女子公学.是时,倡导革命之社会名流汇于芜湖安徽公学,有柏文蔚,陈仲甫,刘光汉,陶成章,苏曼殊,江彤侯,谢无量等,学生中有刘文典,常恒芳,孙万乘等,光炯亲自授课,与文蔚等刺血为盟,加入"岳五会".后安徽公学引起清廷注意,革命党人先后离去,李避于九华山. 宣统时,赴滇主教育,辛亥革命后一度归陷,讨袁后复出,反对皖省贿选,影响一时.光炯深感职业教育重要,191年,离开政界与阮仲勉等筹办芜湖公立职业学校.晚年专注于职业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1941年,避难于成都时病逝。
房秩五(1871-1966)讳宗岳,晚号陟园老人,安徽枞阳白湖人。1904年春,他与陈*秀,吴守一等创办了安徽第一份**主义革命刊物-- 《安徽俗话报》。同年秋,东渡日本,学习教育,结识了女革命家秋瑾。1905年回国,芜湖从事办学、办报工作。1911年春,东北因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被军阀殴打,身遭摧残。1912年,许士英出任司法部长,他应邀至北京,主编《司法公报》。1916年,任交通部视察。1920年吴汝纶创办桐城县学堂于安庆,邀他为学长。1921年,任芜湖道尹时,曾协助许士英,反对军阀倪道琅贿取选票、包办选举,并取得了胜利。1924年,辞官到浮山创办图书馆,1925年,创办浮山小学。1928年又创办浮山初级中学,并于1946年增设高中部。建国后,曾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了第一次全国**协商会议,后曾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和省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