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年—1107年)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天资高迈、人物萧散,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学而优则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千**来滋养了一批又一批学人,在书画方面自成一家的米芾没能免俗,但其癫狂的个性注定了他的仕途不顺。翻看米芾的履历表,多是校书郎、书学博士这样的闲职。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到了晚年,竟在无为当上了知军这样的实权派。而在知军无为的两年多时间内,米芾留下了很多故事……
米芾知无为军是奖是贬?
地处皖中的无为南濒长江,北依巢湖,可谓通江达海。但在过去,这里并不是什么富庶之地。
无为古称濡须,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设置,取道家思想“思**安于无事,无为而*”之意。到北宋年间,经过四五**的发展,无为这个小城仍属于朝廷的边远地区。
于是,米芾到了这里。
无为县米芾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沈怀玉告诉我们,“《宋史》中介绍了米芾的先祖是宋初勋臣,他算是官宦子弟,更值得一提的是米芾母亲还是皇帝乳娘。”
有这样的家庭背景,按理说,米芾应该在当时的官场上呼风唤雨,但很遗憾,米芾的仕途一直不顺。
生于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的米芾在17岁那年,“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秘书省校书郎”。也就是说老妈找关系、走后门,才给米芾安排了一个给典籍订正讹误的差事。
从这个校书郎起步,米芾宦游四方,分别干了临桂尉、杭州从事,到42岁做到雍丘知县。50多岁,眼看快退休了,米芾终于回到权力中心,但只是担任太常博士、书学博士。博士,听起来不错的名头,但其实职称清要,且品级不高,不过七品芝麻官。
这种的局面直到米芾53岁才改观。
那是崇宁三年(1104年)7月,米芾接到宋廷颁发的封授为无为知军的文告。
沈怀玉解释说,宋代的“军”不是军事单位,而是一种行政建制,相当于州、府。长官一般由**派员,称“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务),简称“知军”。无为军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当时的无为军隶属淮南西路,下辖巢、庐江、无为三县。
而在知无为军之前一年,时任太常博士的米芾遭暗中举报,与“某公”一起被降官,米芾自请监管洞霄宫,絮聒期末,其实就是赋闲在他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家中。
从不明不白地被贬,到一年后莫名其妙地“复官”,米芾就像一个玩偶,在历经王安石变法,元祐党祸的北宋官场上浮浮沉沉。
初到无为的米芾心情很不好,因为无为的“僻陋”超出了他的想象,“无为在淮右,地*僻”,且交通不便,村野散落,人口不到10户,根本无法与东京(今开封)、洛阳等繁华之地相提并论,就是和他的居住地润州也不可比。
我们在米芾的一封书简中看到“濡须僻陋,月十日无一递,无一过客,坐井底尔”字样。由此可知,“知无为军”对米芾来说,名“复官”实“贬谪”。
两年知军有为还是无为?
在无为县城北门附近,有一个古旧的院落,就是无为尽人皆知的米公祠。
无为县米芾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是围绕宝晋斋等几处米芾当年留下的古迹修造的一个建筑群。“目前,米公祠正在装修维护中,在不久的将来,无为县还将以米公祠为核心,打造米公祠文化旅游一条街。”
推开厚重的大门,似乎打开了时间通道,我们进入另外一个世界……
接到知军无为的消息,米芾的心情在“复官”与“被贬”之间游离。已然知天命的米芾调整着自己:上岁数了在无为这样的地方,或许能更好地排遣自己,他极力平复心中的愤懑,以恬淡无为和包容的心境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米芾自幼在宫廷长大,对民间现状知之甚少,直到出仕后当了一些地方官,他才知道百姓的生活并不像各地官员上奏的那么美好。
出知无为军后,米芾上有朝廷沉重的赋税压力,下有百姓苦不堪言的生活。在夹缝中,米芾苦苦寻求平衡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