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刚过,暖风吹送。“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端午节与黄梅雨仿佛是对难兄难地,总是难舍难分。黄梅熟了,石榴花红了,栀子花开了,河水涨了,便迎来烟雨迷蒙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比较看重的,在徽州留有不少习俗:赛龙舟、包粽子、吃咸鸭蛋、喝雄黄酒、挂端午锦、插艾叶。。。。。。说起来,一大串,挺诱人的。端午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习俗,而显得倍感温馨。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生活相对贫寒,“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民囊中羞涩,玩不起赛龙舟,可黯淡的目光中,对端午仍是有一丝亮光的。那些习俗还是一样不落,我们家那时虽然母亲很忙,粽子还是要包的。端午节时节天气闷热,我们那里的粽子是灰汁粽。做这种粽子,*先取一些头年的干稻草,烧成灰,再将灰浸入水中,然后用竹畚过滤,过滤后的灰汁水浸泡糯米,然后用箬叶包起来,里面放一些豆沙馅,包成四角长形的。煮熟后,那粽子便飘着箬叶清香,揭开一看,黄澄澄、亮晶晶的,像似那熠熠生辉的琥珀,正如清代军机大臣汪由敦诗中所云“蜜蜡蒸黄角黍粘”,角黍即灰汁粽,那样子让人垂涎三尺,激起无限的食欲,一口咬下,舌苔生津,回味悠长,妙不可言。
在这些习俗中,人们*看重的便是插艾叶了。在我们家乡有句民谣叫做:端午不插艾,死在门口外。话虽毒了些,可确实抓住了徽州人的软肋,徽州有句俗语:吃在苏州,玩在杭州,葬在徽州。可见徽州人一生在外拼搏,商海闯荡,仕途跌宕,可乡土观念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情结:落叶归根,归葬故里。加之据说艾叶能起驱邪避鬼的作用,所以门上柱上窗台上都插满了艾。因此,家乡人对插艾是很重视的。野生的艾叶固然好,可毕竟一时奇货可缺,于是,许多人都在房前屋后,甚至专门辟一块地来种。平时不得随意动,只有在端午节那天才能采,而且*好是早晨太阳未升起前采,据说这样艾叶驱蚊除蟑的效果更佳。青青艾叶沾雨带露,******几分相似,一侧泛白,有一层薄薄的绒毛,裹着山中雾气,显示出几分青苍,散发出*特的香味。
端午这**,家家户户门前窗前,都插上青青的艾叶,那便成了一道亮丽的景观。空气中飘荡艾叶的清香,雄黄的酒香,还有各种青草味儿混合在一起,在微微润湿的空气中酝酿。正午时分,在人们一声声:“五月*****,蚊子水蜢往外歇”的哼唱中熏起了苍术、白芷,袅袅清烟在室内缠绕,随直弥漫到窗外,把整个乡村弄得芳香四溢。
艾叶具有药用功能,清热败*,对各种疾病都有特殊**。在我们家乡,谁有个头疼脑热的,*先想到的土方子就是用艾叶、生姜、红糖煎水喝。所以乡人对艾叶的感情更笃厚。
现在,我迁居到城里,端午的习俗似乎离我们远了,每到端午时节,商家只是忙着推销绿豆糕,虽说街上也有艾叶卖,可插艾的人家并不多,空气中艾叶的清香淡了,雄黄酒的酒香淡了,端午节越来越模糊了。
现在越想艾叶的清香越来越浓,我想艾叶清香也将称为我脑海中*美好的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