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墩上街道双河村有座大王庙,这是座什么样的庙,为何叫做“大王庙”?是得道成仙的大王,还是落草为寇的大王?种种疑问淤积心头,让人难以释怀。一个夏日初晴的早晨,我决定蹬车前往,一探究竟,以解我心头之谜。
不出一小时,就来到大庙自然村,大王庙就坐落在村子**。这是一座新建的两间庙宇,红瓦、黄墙,虽然不大,但也很显眼。大门上方是“大王庙”三个朱红大字,两边墙上是一副黑字行书对联,“洞察世间百态,普救有缘众生”。两扇木门上贴着一副春联,上联是“査翁音容今犹在”,下联是“普惠众生美名扬”。门前的烛台、香炉*光点点,青烟袅袅。门外左右的墙角处,各靠着一块石碑,左边青石碑的右角已碎裂断开,乍看是一块光滑的石板,蹲下仔细辨认,真是一块碑记,碑顶还依稀可见“重修大王庙誌”,右侧落款是“大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仲春月□□立”。除此之外,再难寻得半字之踪影。据周大爷说,此碑原是过桥板,长年人踩畜踏,风剥雨蚀,成此沧桑模样。右边的新石碑上镌刻着“三修大王庙捐款人名单”,算是功德碑吧。
走进大门,庙堂的中间是一道金黄的龙门帐,帐的两边各有一条长幅,将正堂隔成前后两室,前室摆放着供祭祀用的香案、香炉、香烛、鲜花等物品,一应俱全。龙帐里,一米见方的玻璃罩内,镶金的大王头像端放在莲花座上,但见大王顶戴花翎、身着官袍,慈眉善目、神情凝重。八字胡须透出刚正不阿之骨气;垂肩两耳彰显正人君子之风范。这哪是什么大王,分明是温文尔雅的古代官员。这位大王怎么会享有相隔不远的两处庙宇——上大王庙(俗称小大王庙)和下大王庙(今日大王庙),怎么就变成了万众敬仰、顶礼膜拜的神仙了呢?望着这阡陌纵横的田畴,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河流,我仿佛看到了被历史尘封的惊天奇案、人间悲剧。
自古以来,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发源于义湖山、黄老山的童溪河蜿蜒流经许桥、双河,哺育着上许(许桥的六房许)和下许(湾里许,即大庙的湾里)的上百户许氏居民。南北走向的金鸡山脉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许桥,形成分水岭。这峰峦起伏的分水岭,就是古代重兵把守、开采冶炼金银的矿山。历代朝廷在这里开金采银,许氏居民在这里安居乐业,本是河水不犯井水,更何况这是炼金重地,谁敢越雷池半步,但事情总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
大约到了清朝初年(有的说是明末,但根据文前所述的碑记上看,应是清朝前期)的一个阳春三月,年轻有为的官员査得胜,接受朝廷的旨令,负责开采冶炼分水岭金银矿。他带着上百的工人、技师和士兵浩浩荡荡开赴贵池墩上,驻进分水岭北面的査家山(有人说査得胜就是査家山人,也有人说,査家山因査得胜而得名,莫衷一是,无证可考)。从此,这寂静的大山又**了往日的喧嚣。
査得胜和匠师们一道披荆斩棘、风餐露宿,踏遍分水岭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一连寻找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有找到适合冶炼的矿石,只看见漫山遍野的前朝人炼过的矿渣。匠师们个个垂头丧气、无计可施;査大人蓬头垢面、一筹莫展。
**,査大人茫然走出査家山。由于接连几天的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洪水肆虐着沿河两岸的人民,房屋被冲毁、良田被淹没,饥民四野、哀鸿遍地,一片凄惨景象。见此情景,他忘记了自己的忧愁,一股解救民众与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心中油然而生。于是,他疾步沿河而上,深入上许、下许,一边视察灾情,一边拿出自己的俸银赈济灾民,帮助他们**生产、重建家园。与民众同甘共苦,共度难关,深得民众的爱戴。
也许是善有善报吧。当村民得知査大人采矿的难处后,纷纷举荐许香姑,说她如何聪慧能干、识石辨金,一定能够帮助大人寻找到金矿。査大人将信将疑,在村民的带领下,一会儿,就到了许香姑的家。一进门,就看见茶几上几块石头格外耀眼,不由得拿在手上掂量掂量,仔细端详,从色泽、重量上感觉到与一般的石头就是不一样。正在此时,香姑从田畈里飞也似地赶到家,见到査大人,轻声软语道:“小女子,见过査大人。”査大人抬眼一看,心中暗自惊讶,不觉后腿一步。但见她年方二八,明眸皓齿、面若桃花,纤腰袅娜、顾盼生姿。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缕淡淡的馨香,直入心脾,让人骨疏心醉。一袭贴身的碎花衣裤仿佛出水的芙蓉,欲放还羞。
査大人凝神静气,回答道:“噢,哦,这石头……?”香姑回道:“大人,这几块石头是我上山砍柴时,发现此石荧光暗放、粉色怪异,就捡了回来。您若喜欢,就送给大人”。“好、好!”査大人言不由衷地答道。望着这清纯可爱且聪慧过人的香姑,心中暗喜,他相信,香姑肯定会带给他好运。在征得香姑父母的同意后,带着香姑进山了。更多资讯请关注3158**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