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有好多风味小吃,其中三里河古镇的小吃尤其具有特色。
三河的早点,名目繁多,****,深受食客青昧,满足食欲享受。名称,千奇百怪;形状,千姿百态;色泽,千娇百媚;制作,千变万化;口感,千人百味。有的,属于大众食品,三河镇有外地也有;有的属于*特食品,不敢说*一无二,肯定说*具特色。三河的“三香”:油炸米饺焦脆香、油炸烧卖酥麦香,油炸臭干千里香,我疑惑外地就难以比肩,只能望其项背而兴叹。有人说油炸食品不宜多食;而三河人生来豁达,顺其自然,照食不误。当然,并非三河只有油炸,其早点制作方法多种多样矣:除了“炸”,还有蒸、煮、氽、炕、贴、烙、煎、炒等等,不一而足。
油炸米饺焦脆香
在众多的早点、小吃中,*推三河油炸米饺。三河米饺原是“春明楼”的名点,现在全镇遍地开花;原只是作为早点供应,现随游客需求,全天候都可以买到,名点变作名吃,早点变成晚茶,游客不为饱肚,而是当作零食品尝,有的作为礼品买回去馈赠亲友。有**下午三点多钟,我看见一处摊位上,有人就看米饺喝粥,我问他这是吃中饭还是吃晚饭,那位食客笑着回答:“我这是在吃晚茶。”“晚茶”不是喝茶,而像夜宵一样,是一日三餐之外的加餐。
北方水饺,原料是麦面,方法是水煮;三河米饺,原料是米面,方法是油炸。制作时,先将米粉放到铁锅中,下烧旺*,上兑开水用锅铲搅拌,打成“剂子”,放到案板上用两手搓揉,搓到不软不硬之时,放成圆筒形样坯,后用手指捏成团状拽下,用后手掌或菜刀平放用力压平,旋成圆形,放上馅,捏成饺状,下锅用菜油炸,炸时不断用铁铲翻搅,防止粘结。馅有粉丝白干、虾仁黑干、精肉粉末等等。虾仁、精肉生放为宜,生放炸熟,吃一口,满嘴油津,香气沁胃,口留余香,令人回味悠长。真是“油炸米饺焦脆香,帅哥靓妹爱品尝”。
三河米饺尚有一“谜”,至今无人破解。这就是只有在三河才能吃到正宗的“三河米饺”,三河的师傅到县城、省城去做,面还是那面,馅还是那馅,油还是那油,炸出来的米饺也大相径庭,皮**那么焦脆,味**那么鲜美,无论如何也没有三河炸的焦透,是“水土不服”抑或是“气候失调”?其中奥妙不得其解。也许就像茅台酒只能产于茅台镇,****,别无分店。
据民间传说,三河米饺是当年太平军驻守三河时,有汪氏渔家父女,打得巢湖白米大虾,自己舍不得食用,作馅做成米饺,献给住在隔壁的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吴定规等人享用,受到称赞,后家家效仿,普及开来,用此犒劳太平军将士,对取得“三河大捷”功不可没。尽管其真实程度已不可考,也不必一一细加考证,反正名闻遐迩,为人钟爱就足够了。
油炸烧卖酥麦香
旧时三河有个“**舍不得”民谣,其中就有“八舍不得天然楼油炸烧卖”。天然楼现已不存,而“油炸烧卖”却传承下来,位于万年台一侧的“桃园小吃店”就有油炸烧卖出售。
烧卖的名称是否意味着“现烧**”?姑且不考,妄猜而已。烧卖我在外地也吃过,与三河的烧卖**不同。外地的烧卖使用糯米饭做成小包子形状,内放肉馅,上面开口,放在小笼上蒸熟而食。让食客既有“开口笑”的亲切感又有窥见肉馅的诱惑。
三河烧卖的原料不是糯米,而是小麦面。将精制面粉加水调拌揉搓,形成有筋有骨的面团,一手提起,在抹油烧热的平锅中一旋,便成圆形薄皮,放上精肉馅,肉馅有元宵大小,脊背空心鼓出,下面用手指捏实,成半月形多层叠楞沟,放到滚油锅中炸熟即可食之。
烧卖的特点酥焦,既有麦面菜油的清香,又有猪肉的鲜美,爽口流韵,回肠久远。
油炸臭干千里香
三河有一道菜叫“千里飘香”,说白了就是大椒蒸臭干。这里讲的油炸臭干,不是菜肴,而是小吃。炸臭干是晚茶或夜市风味小吃,炸臭干的干坯与蒸臭干的干坯不同,要压得更板一些,但也不能像茶干压得那么铁板。臭法也不同,不需臭在腌菜汤中泡几个小时,只要蘸一下汤汁即可。
炸前,将蘸汁的臭干一边切开四缝,一边保持相连。炸出来的臭干,切开部分炸成豆腐果状,看上去像伸开的手指。蘸辣椒酱食之,既有辛辣味,又有臭香味。食客趋之若鹜,而非嗤之以鼻,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便是*特的风味。可见臭也有诱人之处,就看臭在什么地方什么物体上,还要看人的爱好喜恶。人,也并非一概是“追香逐臭”的,你说呢?更多资讯请关注3158财富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