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六安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操着浓重的当地口音,每天工作12小时;病人一个电话,就要骑上电动车走上几里山路上门看诊;没有编制,只有很低的工资。他们就是村医。
经过一段公路,再经过一段土路的辗转,来到六安市金安区中店乡汪神村。在村卫生室里,记者结识了这个“中国*基层医疗单位”的几名“工作人员”。
卫生室有4间房,面积大约几十平方米。药房、诊疗室、健康档案室一应俱全。有4位村医在这里工作,三个男医生,一个女医生,年龄*大的是室长陈大麟,65岁,*小的28岁。
1980年,陈大麟成为汪神村的赤脚医生,后来“转正”为村医。记者留意到,卫生室内悬挂着“医德高尚”、“****“等字样的锦旗、牌匾,桌上摆满各级***门颁发的荣誉证书。
“这么多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记者问。
“曾经很多次想过放弃。可是这个地方缺医生,需要我,所以我就留下来了。”陈大麟的回答很朴实。
“每天工作多久?”
“早上七点就来了,大概要到晚上七点吧。”陈大麟说,这是正常的工作时间,如果晚上有病人急病,一个电话,他们就会赶去病人家里医*。
乡村医生待遇低,走村串户非常辛苦,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干。28岁的陈绪贵是个例外。她是四位村医中**的女医生,岗位是药剂师。
“附近村民有头疼脑热的病症,都来我们这个卫生室看病。”陈绪贵说。忙的时候,打针、输液、拿药、出诊、看病……她都要做。
除*病外,村医的另一项重要职责是为村民做健康**和预防。卫生室开办了两个宣传栏。村医们要向村民普及防病**知识,引导村民把被动的“*疗疾病”转变为主动的“预防疾病”。
看到记者采访,很多村民围拢过来。村民李大妈是位糖尿病患者,她在这家医院已建立了健康档案,“觉得血糖高了,或者头晕了,我都会来这里做个血糖测试,量个血压什么的,都是免费的。”李大妈说,闲下来时,她还经常来听听健康宣传,“听了才知道,原来自己以前很多生活方式都是不健康的。”
在记者采访期间,几次起来为诊室里的一个小女孩更换液体、量体温。对于村医们,小女孩的母亲非常感激:“他们技术好、态度也好,有时候走得急没带*,他们也会先给看病。在这给孩子看病,我很放心。”
“这个卫生室能**吗?”记者问陈大麟。
陈大麟笑着摇摇头。他说,村民到这里来都是先*病,然后再谈费用。条件好的就如数付清,一般的可能少给点,条件很差的,可能就不给了。
“这些欠的*,病人后来有的给补上了,有的就忘了。我们还是会照常给病人看病。”陈大麟告诉记者,从做村医开始,就没打算靠这个**。“*病救人的事,没*也要干下去。”
网站转自新华网,更多资讯请关注3158安徽招商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