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国学大热,表现之一便是“‘读经’从娃娃抓起”。*新消息是,国内**套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标准化传统文化教材已完成,其中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将于今年9月出版。
究其实,这一轮“国学热”有着多重原因:经济发展、大国崛起催生文化自信的追求;多元化价值冲突下,很多人希冀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立身之本、化解存在焦虑;官方倡导、民间及商业机构大力参与等。在这个大背景下,很多成人即使对国学并没有多少了解,也热衷于把孩子送去“读经”。凡事总有一个深入的过程,当有些教育上的自觉者意识到“读经”并非“背背古文、学学规矩”那么简单,在现实中有可能偏了方向、走入误区,对“国学热”的冷思考也就成为必然。
有的国学教育徒有形式、没有内涵,成为装点门面之学。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潜心向学,于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感受、涵养人格魅力均有裨益,但无论从何入手,均应浇灌文化之“根”,而不是依样学样浇浇“叶子”了事。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但是热衷于穿汉服、行古礼,颇给人赶时髦、凑热闹的感觉。上海某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几百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三跪九叩行大礼,可是孝道有无发自内心、融于日常却不得而知。河南一中学要求学生凌晨 5点起来诵读《道德经》,三九寒天跑到操场上跪拜孔圣人像,并美其名曰“读经能上北大清华”,如此实用主义心态恐怕与敬崇先贤、传承**南辕北辙。国学教育需要形式,怕就怕徒有形式、没有内涵,或者形式异化、歪曲**,不但起不到激发和熏陶的作用,反而让人反感。
的国学教育假国学之名、行牟利之实,让国学变了味。“国学热”的大背景下,遍地开花的各类国学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去年一名9岁女孩在北京农村国学班被虐,就揭开了国学班乱象的冰山一角。 “国学热”背后的商业推手使得有些机构的举动带上了浓厚的功利化色彩:有的以**国学为名卖书、卖碟片、卖学习机,实则不负责任、粗制滥造;有的开办国学夏令营、国学速成班、国学“感恩教育”,实则虚头巴脑、有名无实。这样的“国学热”不是真正的热,而是“虚*上身”,需要“败败*”。
一片“国学热”中,冷思考实有必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传统文化确有魅力,今人自然“乐之”,“乐之”方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又何必三叩九拜“得其形而失其神”,更又何必追名逐利“反认他乡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