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包含以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
古徽州本是“山限壤隔”、“地狭人稠”之僻壤,自然资源匮乏,当地出产难以自给,然而,竟**般留下了类似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等近百所古村落。是何种力量造就了如此众多的耀眼的“传统文化的明珠”。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发现其中包藏着尚未被普遍注意的深刻原因——徽州古村落的人文关怀,即:在徽州古村落中,人的位置得到正确的摆放,天人关系、人文关系及人际关系均能妥善处理,使人的主导地位得以确认。正是这亲切厚重的人文关怀,激发了徽州先民无穷的**力,从而构筑了异于其他地域的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村落和“徽学”殿堂。这也是徽文化形成和繁荣的直接内因之一。
古徽州文化特点:
一、以山水养人,怡情砺志。徽州古村落素以山水俊秀著称,“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傍槛流”(宋·郭熙《林泉高致》)便是生动写照。为营造理想的人居空间,徽州古村落在规划选址时,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儒家)及“物我为一”(道家)的思想观念,刻意追求一种*特的既尊崇自然、保护环境,又富于生机活力的生态聚居空间。徽州先民为了在自然山水中谋求*佳的居住空间,将中国古代风水地理学运用发挥到**,创建了“西递”、“屏山”、“临溪”、“龙井”等**风水宝村,同时又成功地将“仿生学”引入村落规划中,出现了存留至今的“牛形村”、“船形村”、“棋盘村”等杰作。
二、以文教育人。深入到徽州村落小社会考察,不难发现:由于尊重文教,村落中每一个成员都能享受到基本的良好教育,人尽其才,或耕读“学而优则仕”、或经商行医、或习文学画学厨艺……几无无用之人。因此,可以说徽州在“仕途”与“经济”上的成功乃是“以文教育人”、“以文化立村”的成功的典范。
三、以礼仪聚人。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徽州古村落中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是以礼制为前提,以宗族组织为基础的。这种格局,不仅要求村落规划布局合乎礼仪,不可违规,同时要求村落成员恪守封建等级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不得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