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是我国诸多风景名山的人文景观,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何谓摩崖?冯云鹏在《金石索》中有精辟见解:“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马衡在《中国金石学概要》提出:“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
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类别,它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广义而言,摩崖石刻应含石刻文字和石刻造象,狭义而言,专指文字石刻。
新安山水,无不称奇,惟黄山白岳,一高峻巍峨,一玲珑乖巧,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白岳为齐云山古名,因宗教兴盛,人脉甚旺,千**来,以其丽景,以其禅宗,引来无数官宦显贵,骚客商贾。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官宦的足迹,文人的慨叹,百姓的游兴,各层人等的表现欲望,便通过摩崖石刻之形式,或凿刻于山洞幽谷,或大书于石壁悬崖,成为一道千古绝唱的人文胜景,丰富着齐云山灵幻的内涵,体现出其深厚宽博的文化底蕴。
览齐云山摩崖,如入龙宫探宝,艺海拾贝。在月华街景区,许多石刻书法精良,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在这里,不同年代,不同民族,出身迥异者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真趣,或寄托书者之情愫,或鸣发作者对大自然的一片爱意。在表现手法上,或体量*大,或气势恢弘,或玲珑剔透。多出自朝政、乡野及文化名流之手,为秀美的自然山岳景观增加了厚重的文学色彩,提升了游客读山品史的审美兴趣。
齐云山大手笔、大气势的摩崖石刻,或凿于千丈悬壁,或深镌于万尺苍崖,墨客历练的书法和匠人慧心的镌刻工艺,相映生辉,几近于天人合一之境界。随着宗教香*的日益外扬,摩崖作为一种历史记忆,一种文化积淀,尾随着晨钟暮鼓的余音,在先声夺人的摩天*崖上留下了一篇篇亘古佳作,留下了先辈物我两忘的心灵呼唤。
齐云山摩崖石刻字体包括篆、隶、楷、宋、草、行等,内容涉及甚广,包括文学、历史、人物生平、宗教、天象、医药和水利等方面,洋洋洒洒可谓叹为观止。比如齐云山西部岐山石桥岩下,因宗教香*而发迹,花锦岩上留存着历代历朝、大小各异的摩崖石刻不下百处。其中,南宋时期《南无阿弥陀佛》摩崖告诉我们,这方宝地曾演绎过一出云天佛国的故事,向我们揭开了齐云山先有佛教,后有道教,由西向东,循序发展的宗教演变史。
当历史走进今天,齐云山没有忘却她良好的记忆,自北宋*平四年(公元1067)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06年,齐云山五大景区内原有摩崖石刻437处,历经940余年的沧海湮没、自然风化、霜雪腐蚀和人为损坏,目前尚存古代崖刻305处,现代摩崖18处。它们大多集中展示在月华街、楼上楼、云岩湖三大景区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齐云山虽然被古人夸为“一石插天,直入霄汉,与云并齐”。其实*高峰——廓崖海拨也只有585米。为何能博四海而驰名?一缘于山骨幽香,二缘于道教文化。山因人名,人因山传,自古以来,齐云山与人类便揉进了这么一个友善相处、良性循环的和谐系统。
历朝历代亘古以来,各个阶层的仁人志士,纷纷慕名而登,意欲一睹名山之“芳容”,因与道教结缘,在崇尚道家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年代,进香顶礼膜拜者有之,放歌山水陶冶情操者有之,寻访世外桃源,洗涤疲惫身心者有之,纵情山水,梦想流芳百世者有之,甚至连明、清两朝的皇帝老子,亦信其仙山有灵,龙脉神异而驾辕御览,或派员朝谒,被后人传为举世佳话。
鸟过留声,人过留名。那些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抑或文人雅士、善男信女们,在齐云山逗留期间,无不为其山势瑰丽而动容,不虚此行而感怀。于是,他们便以诗词、歌赋、游记、山水文学等多种形式,泼墨挥毫,凿石刻字,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化踪迹,借用碑碣这一载体,流传后人。这些神来之笔、添花之作,与日月同辉,为名山增色,堪称齐云山一笔价值不菲、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碑碣,含寺庙碑、纪念碑、墓碑、墓志铭等。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圆*形的方圆有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探究碑碣之历史,当在秦朝。秦始皇刻石记功,大开我国树立碑碣之先河,东汉以后碑碣渐多,有碑颂、碑记、墓碑等,主要用以记事功德。《文心雕龙·主碑》载:“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在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用碑,五品以下用碣,后世已将碑碣合称混用。
据史料记载,齐云山原拥有大小不一、石材各异的碑碣600余通,历经风化粉毁和人为废弃,尤其是十年*****的严重打砸破坏,目前仍遗存244通(含当代12通)。它们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历史上辉煌的岁月;像一位老人,讲述着沧海桑田,世态炎凉;更像一把进山的钥匙,让人们开启尘封千年的谜底。
望着真仙洞府和月华街北极宫门口的那些断碑残碑和幸免于难的碑碣,心情难免五味杂陈,它又让我们回忆起了红色风暴中,齐云山村民们机智护碑的感人故事。
四十多年前,“反对迷信,破旧立新”的狂风暴雨席卷齐云山之后,神像被砸,法器被*,经书被焚,道士挨斗,石雕石刻大多被毁被砸,一时间齐云山寨鸡犬不宁,山风呜咽。齐云山也被迫改名为“立新山”,仿佛这样才能与过去的历史决裂。村民们狂热过后,猛然醒悟,文物没了,山被毁了,我们如何生存又如何向子孙交代?于是,在年轻队长程光华的倡议下,村民们连夜将尚未被砸的碑碣、石坊上的文字雕像全部抹上泥巴、刷上石灰,在上面写上一条条“*高指示”,本来虎视眈眈的**派看见这大红语录,一个个乖乖地放下了手中 “砸碎旧世界”的铁郎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齐云山如沐春风,万物复苏,蒙面避难的碑碣、雕刻、石牌坊,终于洗去浩劫尘埃,医*创伤,重获新生,与世人相见。
受***保护的齐云山石刻、碑铭,乃镇山之宝,镇山之魂。更多资讯请登录3158**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