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文化介绍

2014-09-04来源 : 互联网

台湾历史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沉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相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台湾文化

南岛语族文化

台湾可能是南岛语族发源地之一( 这个理论目前尚在验证中 )。昔日,居住在平原的平埔族对亚、太地区南岛语族发展上,可能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而高山族较少与海外往来。从考古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推测台湾原住民至少在 6000 年前就活跃于台湾,并向外扩散迁徙。南岛语族目前遍布整个印度洋及太平洋,西起马达加斯加岛东至复活岛,总人口约 2 亿 5 千万,台湾仅 40 余万,昔日与菲律宾群岛的原住民来往较频繁,由两地语言的借字可以看出文化的关系。

台湾平埔族汉化程度很深,几乎隐没不见;目前高山族中的阿美、卑南、泰雅、赛夏、布农、邹、排湾、鲁凯、达悟及邵族等文化特征仍然明显,其语言、物质文化、社会组织、祭典仪式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多样性,譬如纹身、缺齿、贯头衣、腰机纺织、父子连名、亲族外婚、老人政治、年龄分级、猎首、鸟占、灵魂崇拜、室内葬等,都与印度尼西亚古文化特质接近。

信仰方面普遍存在着「祖灵」信印,相信躯壳死亡的同时,灵魂可以永远地独立存在。族内的巫师可以降其旨意、命令,以为族人生活信条,而泰雅族「出草」猎人头的习惯,在信仰的意义上,乃为透过仪式转换的功能,经由灵魂崇拜的观念,将被害者的生命「转化」为守护其社群的灵能。「图腾」方面,有以树、箭竹,蛇、山猫、山羊,高山、大石、硫磺口、火山口等为崇拜对象,作为部族、或氏族血统识别的标帜。

闽南文化(福佬文化)

台湾汉族则大多数是福建、广东两省的移民,其中,福建以漳、泉两地移民约占 80% ,因此闽南语(又称为 " 福佬话 " )为台湾民间的主要方言,被称为 " 台语 " ,闽南文化又称为「河洛文化」、「福佬文化」。

清代汉人到台湾后,往往是同乡群居在同一村庄,常沿用原乡名为地名,并建庙供奉共同信仰的神明,作为守护神庙,移民透过庙宇的祭祀活动,彼此结合成祭祀组织,庙宇就成为移民社会的信仰及活动中心。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神明,如漳州移民供奉开漳圣王;泉州移民供奉保生大帝及观音、妈祖。

客家文化

大凡客家人的同仁都熟悉这幺一句话:“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说客家人遍布海内外一点也不夸张。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与客家大本营地区的闽、粤二省只一海相隔,自古以来就有割不断、理还乱的亲缘、情缘。据众多资料表明,客家人在台湾遍布任何一个角落。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居中国北方(山西、河南、湖北),后因五胡乱华、宋朝南徙等历代因素造成北人南迁,南方居民称他们为客,于是就有了客家一词出现。

台湾客家人主要来自中国广东潮州和梅县,目前分布于桃、竹、苗地区,或者高雄、屏东、美浓等地。 客家人适应力特别强,为了生活,可以四处为家,漂泊异地,早期的客家人保有传统的客家精神 --- 「勤俭」、「硬颈」、「念祖」、「团结」、「凝聚力强」。客家人较为保守,有强烈的「我群」意识,珍惜文字、尊重有知识的读书人,比较重视教育成就。

客家山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鲜明的地方色彩,在体裁上,分为传统山歌、道情、叙事与新的山歌,台湾的客家山歌歌词,一般为七字一句、四字一句。从歌的种类来看,大致分为过山调(历史悠久)、山歌仔(即兴创作)、平板调三种。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奉祀在公厅或宗祠。客家族群祭拜的神只以义民爷、三山国王为代表,台湾各地只要有客家人开垦的地方,就会有三山国王庙。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