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毛峰,清朝名茶,属绿茶烘青类。长期以来人们用'名山产名茶'的观点,推断黄山毛峰系明朝黄山云雾之后称。
黄山毛峰的始祖
清代,安徽歙县漕溪谢氏《馀庆堂》第47世纪谢正安(1838-1910),此名字是以其于1910年仲春为四个儿子分家的《祥字阄书》中有'正安亲笔',卒后墓前《碑文》载:'皇清诰封奉政大夫,封朝议大夫......正安......之合墓'的正名相符合。从《祥字阄书》'自序'和有关考查来看,正安18岁开始去江北做生意,故在咸丰中叶,太平军路经徽州,'家业为之荡尽。'则由弟正富侍双亲逃难求生,后遭瘟疫,亲房叔伯大半死亡。安定两年,弟又病逝。正安已是 '当孑然寡助之时,处家无立锥之地',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恐忝所生,誓欲重撑夫门户'。他带领家人,到离家9公里深山的充头源租山开垦,种粮度日,结合种植茶园。此间蒋(新田)、郑(瓦窑坦)、王(横路下)3户及安庆逃难的吴、储2户陆续迁入充头源落户,租山种粮,发展茶园。同*年间,'商务奋兴',正安均常在外跑商务,并每年在漕溪挂秤收购春茶,略经加工,户挑到皖东运漕、柘皋设店销售。情因亲步谢光荪(1818-1878)在江苏靖江县新沟司衙内任职,又将茶叶从长江水路先到靖江,再到上海闯市场,大开了眼界。当明上海茶庄林立,各庄普有名品。而常品茶竞争相当激烈。使得谢正安清醒地认识:在上海市场开茶庄,既要有了好招牌,更要手中有**名茶。他集市场商务实践和20多年种、采、制、销茶叶之经验,又受父、叔多方谋划指点,筹办茶号在同*后期已形成雏势,明逢光绪元年(1875年),漕溪'谢裕大茶号'开张。并于清明后,他亲自带领家人到充头源茶园选采肥壮芽茶原料,经过'下锅炒(即用五桶锅杀青)、轻滚转(手轻揉)、焙生胚(毛*),盖上园簸复老烘(足*、显毫)'的精心制作,形成别具风格的新茶。由于'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故先称'毛峰 '。因数量极少,先运到上海新挂牌的'谢裕大茶庄',被英国茶商品尝后,竖起拇指,连声称赞。不仅毛峰迅速名扬上海,亦为茶庄屯绿外销打通渠道。后因毛峰产地,既属黄山源,又邻近黄山,则称'黄山毛峰'。故此,谢正安既为'谢裕大茶行'**者,又为'黄山毛峰'创始人。后以其丰功佳绩为始祖,谢氏《馀庆堂》分支立'慎裕堂',为置产所用。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仲春《歙邑黄山漕溪谢慎袼堂正安屯溪置产簿》所记载。后来当地对慎裕堂人统称'茶行里人 '。
黄山毛峰产地的沿革
黄山一带在清朝光绪前原产外销绿茶。自光绪元年漕溪谢正安创制黄山毛峰,其芽茶原料选自充头源茶园。则黄山小源之充头源系黄山毛峰的发源地。因其属黄山干脉南行而转东之南向**个深山窄谷村庄,具有得天*厚的生态环境,实属'高山产好茶'。至于黄山毛峰的传播发展,从充头源古道走向和山民交往来看,大体分三步扩展:
**步:以充头源为起点:(1)南沿溪水而下经大源、寺坪、黄柏山、双坑口到漕溪;(2)东越麻袋头到新田10华里及瓦窑坦、横路下;(3)西翻石头岭反复过8道河到汤口7.5公里。
第二步:(1)漕溪东北进碣石、福州、小圩;南下经长圩、西坑、杨家镇、郑村至东坑口。(2)新田沿河到新屋下;横路下外到社屋后,里进田里。(3)汤口北上黄山桃花峰、紫云峰、慈光阁、云谷寺及黄山北向松谷阉,属高山名园,则成'名山产名茶'。西出到芳村、冈村,并南下到杨村、洽舍。东下至山岔。此时,黄山小源遍及各村庄、汤口和黄山名园、黄山大源普及各大村,生产黄山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