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魁,**跌宕,**沧桑。自清末创制,1913年挂牌收购,至1935年产量逾千斤,后经磨难,到1949年产量只剩百余斤,一落千丈。
建国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国家为发展茶叶生产,以无息贷款扶持茶叶生产;大力开展茶叶预购工作,及时发放订金;对茶区化肥供应逐年增量;在粮食供应方面,**茶区不低于产粮区口粮标准,另发放茶叶补助粮,调动了广大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太平县茶叶生产发展较快,在1958年、1975年前后形成两个高峰期。1949年全县茶叶产量3000担(150吨),1977年达9785担(489吨),总产增幅226%。但猴魁年产量增幅却不大,始终徘徊在500 公斤之内。
猴魁发展艰难,自1935年产量500公斤至1977年501公斤,历时42年停滞不前,除社会历史原因外,生产也是主因之一。
笔者李继平1982年初大学毕业分配于太平县茶叶公司,两个月后的3月1日至5日,,随公司经理柴奇之先生去猴魁产地三合大队猴村、猴岗、颜家进行茶前调研,调查结果摘要如下:
1、产量:上年(1981年)猴村、猴岗、颜家三个生产队**茶15439斤,其中交售猴魁1176斤,具体等级为一等482斤、二等492斤、三等202斤。奎尖交售量为2860斤,其中上奎2001斤、中奎675斤、次184斤。
2、面积:共383亩,其中猴村137亩、猴岗159亩、颜家87亩。园貌以老茶园为主,平均每亩茶园仅有茶丛279棵。丛栽老式茶园占90.4%,新式条播,茶丛较密,树冠复盖度较大的茶园仅占9.6%。
3、采摘:采制猴魁的茶园,需要留养夏茶不采,影响夏茶产量达七成,不采猴魁改采普通尖茶,亩产量可提高4-5倍;采制猴魁浪费鲜叶原料严重,要求茶树芽叶密度下降,猴魁芽叶密度要求100个/平方尺以内,而普通尖茶芽叶密度则可达300-400个/平方尺;每10斤鲜叶(一芽三、四叶)拣5斤猴魁原料(一芽二叶),5斤猴魁原料制一斤干茶,即猴魁需要10斤鲜叶才能制成一斤干茶;普通尖茶平均4.2斤鲜叶制一斤干茶。
4、费用:每百斤猴魁的茶园管理、采制等实际费用有:①、挖茶山120个工、打绿肥20个工、下饼肥15个工、运销27个工、采摘、拣枝100个工、制茶60个工、杂工15个工,共 357个工,每个工值0.9元,计321.3元;②、油饼2000斤,14元/百斤,计280斤;③、木炭1000斤,6元/百斤,计60元;④、农具如烘顶等,计37元;四大项合计698.3元。
从实地调查结果可以清晰看出,制约猴魁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茶园面积太少。生产猴魁的产地一个世纪以来仅限于猴村、猴岗、颜家这三个小生产队,茶园总面积383亩,再除去不能采制猴魁的向阳茶园,实际猴魁茶园不到270亩。新茶园发展也**缓慢,从1900年猴魁创制至1975年,三个生产队总共建设新茶园仅37亩。
二、成本太高。据1981年调查统计,每百斤猴魁的茶园管理、采制等实际费用高达698元,而当年猴魁收购均价为746元/百斤,交售的收入仅够实际支出。另采制猴魁的茶园,要求芽头密度小、夏茶留养,亩产量只有普通茶的1/4,严重影响效益,故使采制猴魁成为吃苦受累又亏本的事情,大大挫伤生产队和社员积极性。
简言之,产区狭小、面积太少、成本较高、优茶不能优价、受累蚀本,是阻碍猴魁发展的顽结,是猴魁产量**徘徊不前的根本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