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说走就走无忧虑

2014-10-09来源 : 互联网

去年10月1日,我国首部《旅游法》正式实施,使得旅游市场监管工作摆脱了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新法实施后接踵而至的是旅游产品报价集体上涨、大批导游辞职转行、购物点被打入冷宫等问题。时至今日,又一个国庆黄金周大幕已经谢幕,新法实施一周年,依附于旅游链条上的各方,伴着种种“阵痛”,一年的大浪淘沙,是否已在磨合中重整?旅游市场秩序是否得到改善?记者展开了调查。

1 游客:

出行能玩尽所乐,不用看导游脸色

新法实施一年当中,游客受益良多。市民谢先生爱好旅游,每年暑假他都要带家人外出游玩。几年前,谢先生与家人在兰州一家旅行社报名去厦门游玩。谢先生介绍,在游览鼓浪屿时,厦门当地导游让其以人均100多元的价格出钱坐豪华游轮游玩,谢先生一家觉得价格有点高不划算,导游一气之下将其留在鼓浪屿,让其自己想办法回酒店。“从去年10月实施新旅游法后,我们再也没有碰到过这种没有道德的导游,今年夏天我们去香港游玩,导游虽然带我们去了一些消费场所,但是一切消费都是采取旅客自愿原则。现在什么东西都能从网上买到,价钱也比景区的便宜,一路上提着也不方便,不强迫游客消费,受益最大的还是游客。”谢先生说,新旅游法的颁布可以让我们玩尽所乐,再也不用被强制付费、强制购物而烦恼。

其实,在《旅游法》实施之初,很多游客也很不习惯——想购物竟被导游阻止。如今,他们也意识到再也不用稀里糊涂进店,不消费也不用看导游脸色了。45岁的王小林喜欢出去玩,但去年国庆节,他的九寨沟之行却不太愉快——团费较同期上涨不说,打算买点牦牛肉,导游竟坚决不允许进店,最终整团人参与谈判也无果。一个月后,他再度出游海南时,全家人选择了自驾游,他说:“年轻人自驾游还好,我这样的一趟跑下来还是挺辛苦,想来想去,还是跟团好。”在今年的国庆,女儿邀约,全家打算在国庆节后去趟桂林。再跟旅行社签协议时,王小林感觉不错,“可以选择纯玩团或购物团,你想买点东西的话,也有选择,旅行社会告知你,去哪些店,购哪些物,而且不满意可以随时退换。”他说,以前跟团,也遇到过稀里糊涂就被带进店的情况,不消费导游就给脸色,现在感觉旅行社的操作更规范。

有同感的人不少,连日来,记者采访十余名兰州市民,他们大多数表示,新旅游法的颁布能够很好地保护游客利益,自从新旅游法颁布以来,这些游客出行的满意率大大提升。但要想真正旅途愉快,旅行者自身也需要加强行为约束,文明出游。同时,希望执法部门对新法的实施给予以强有力的保障和监督,保证有法可依时,有法必依。

2 导游:

离职多收入降,但工作更单纯了

导游们说,日益紧缩的钱袋、摸着石头过河的集体生存模式,这一年离职的人很多,工资确实降了,但新法效应已显现,它让导游回归本位。

作为兰州一日游的代表性景点,黄河风情线上国庆期间不时会出现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10月3日上午11时,导游李娜带领的广州团进入水车园,游客有自由活动时间,尽管是纯玩团,但有人提出想购物:“导游,这里哪家卖的土特产最正宗?”对导游们来说,如今这样的问话仍显得敏感,“我们不清楚,你最好去持证的门市买。”李娜和同事的回答很谨慎——“购物”这条红线,大多数持证导游至今无人愿碰。入行7年,李娜曾当获全省优秀导游称号,如今主跑地接。她坦言过去这一年,身边离职或转行的同行的确不少,她也迷茫过。

“刚开始那两个月,导游们压力很大,对新法的详细解读那时还不清晰,犹如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路在何方。”李娜说,同事带的出境团被投诉,原因竟是有游客想购物,导游却是百般阻挠。去年,导游业经历了史上最为惨淡的国庆黄金周,刚开始的3、4个月,导游们收入锐减,带的团也少了很多,李娜说:“过去好的时候,我们旺季的时候一个月能够拿到七八千,旅游法实施后,旺季才三四千,淡季一个月才一千多块钱,等于说我连自己都养不活了,实在没办法,很多同行都不愿意带团了!”

值得期待的是,业内传出消息,国内已有部分省市的旅行社出招,借以留住一些优秀导游,比如在浙江省,中旅和60多位导游签订了劳动合同,除了支付每月1470元的基本工资外,还将根据导游的不同星级和资质级别,给出不同的带团补贴。这令不少导游看到了希望,在我省,部分旅行社也在急切寻找一条破解之道。过去想都没想过的“五险一金”,李娜现在每月按时缴纳,这让她有些相对稳定的感觉,更真切的感受是,新法出台后整个行业的确更规范了:“黑导游”大多被快速清除出旅游市场,不再与自费项目、购物点挂钩后,导游的工作变得更单纯,尽管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收入相较过去,明显降低。

3 旅行社:

“游击队”转为“正规军”注重性价比

《旅游法》实施,游客获利不少,但不少旅行社因此遭受重创。随着旅游法的广泛实施,旅行社也开始积极转型,挣脱阵痛。

旅游业过去有个名词叫“挂靠”,没有资质的夫妻店、小门头“挂靠”在有资质的旅行社名下,财务独立、员工独立、产品独立,借助“挂靠”资质,开展业务。有的租个门头,有的干脆一张桌子、一台电脑就能做旅游。兰州一家旅行社老总说,众多依靠“挂靠”的门店中,70%不是合理规范的旅行社。正规旅行社靠信誉和服务吸引人,而这些不正规的只能靠低价。

“因为自己注册旅行社需要缴纳不菲的质保金,我根本没有那个实力,所以只能挂靠,但是去年《旅游法》实施以后,挂靠不行了!”在兰州已生活工作了十多年的刘志明,谈起当初将挂靠在某旅行社下的门市转为正规旅游公司的决定,依然津津乐道。去年开始,他的事业发生了显著变化,旅游公司“转正”后,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开始业务,且发展得小有规模。在兰州,许多旅游企业设立办事处,与旅游、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打游击”,不但低价竞争,还存在直接收客等不法行为。“我现在自己注册了旅游公司,虽然规模很小,但是在朝着良性循环发展。以前低价揽客的模式行不通了,我们就在服务上下工夫,搞‘私人定制’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几单生意做下来,口碑慢慢好了,我对以后的发展很有信心。”刘志明这样告诉记者。

甘肃幸福快车旅游公司总经理梁健介绍,从无序到规范,旅游业也必将经历难忘的“阵痛期”。“产品变了、客源变了、格局发生明显变化。”梁健说,团队从以前的拼“低价”,到现在的拼“性价比”,一批新业态、新产品、新旅游目的地相继涌现,我省旅游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应该说,旅游法是改变旅游业游戏规则的大事,也是给旅行社、景区、管理部门戴了一个“紧箍咒”。长远来看,不仅会让旅游业蒸蒸日上,也将对扩大内需和拉动地方经济起到积极作用。旅行社本身就是服务行业,提高服务质量是永恒的话题。

4 购物店:

强迫购物消声匿迹购物点繁华不再

“来兰州旅游,没有旅游购物,更别说强迫购物。”在兰州做地接小有名气的兰神国旅总经理裴建宏说。裴建宏的底气来自市场现状:兰州没有旅游购物店,仅有的几家旅游特产商店,不卖玉石金银,主要卖夜光杯、大枣、枸杞等西北特产。今年国庆黄金周,沉浸在旅游旺季中的都江堰景区人头攒动。牦牛肉干、牛肉酱、青城苦丁茶则是这块大坝上最热销的特色产品之一。“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个团就有可能卖出上百斤,现在每天卖出去几十斤就不错了。”在都江堰景区内的特产店销售员告诉记者,导游不再带旅客成群结队进店购物,现在进店买东西的都是散客,大家凭爱好兴趣随便买点特色去尝尝。今年生意和来往的客人,都大不如“团购”时代。

多少年来,旅游购物就一直是国内旅游市场的顽疾,《旅游法》去年正式出台,其中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就一直是围绕着第35条展开的:“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去年国庆《旅游法》正式实施,过去依赖旅游购物获取利润的各大旅行社纷纷上调旅游报价,东南亚等主要依靠旅游购物的线路,上涨幅度甚至高达2倍甚至更多,而海南游等国内线路的上涨幅度也在50%左右。对受“零负团费”困扰十余年的中国旅游业而言,这无疑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始。

声音 市场变规范服务质量是核心竞争力

“整个旅游市场秩序规范了,可以使旅游产业链上的各方利益都得到保障,我们正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兰州水车博览园的经理王双平说,《旅游法》推动旅游经营者转型,带来的积极效应就是企业知名度、品牌度、诚信度的提高,现在游客满意度增加了,也给景区带来好的品牌效应。

其实对旅游监管部门而言,《旅游法》更改变了多年来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旅游法》的实施,对促进市场良性循环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西北师大旅游学院院长把多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毫无疑问,新法也已催生全新的监管部门、业界和旅游者的全新三角关系,其强调的,正是以前不合理的灰色利益空间将不复存在,服务质量势必成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