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歙砚的发展历史,即可以了解歙砚文化,同时也对歙砚选购有很大的帮助.请大家尤其要注意解放后歙料的开采制作情况.
解放以后,歙料真正规模开采的时间就是在80年代,那时还没有私营厂,最好和最正宗的歙砚石全部供应给了以歙县工艺厂和江西龙尾砚厂为主的几家国营厂.
到90年代中期,国企开始改制,这些国营厂陆续破产,国营厂库存的歙砚石资源以种种形式流入相关的人手中,由此形成了歙砚生产新的方式---恢复到徽州传统“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但歙砚石坑料再也没有规模开采过(中间陆续有零星开采),这样延续了10几年,老坑正宗坑料,已经基本消耗一空,价格高企,直到近几年,砚山当地人掀起了挖子石的浪潮,形成目前歙砚市场主要以子石资源和各类"类歙"石为主的局面.
子石资源也是有限的,再过几年,子石资源耗尽,不知何以延续歙砚文化?
-----
歙砚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斲为砚,由是山下始传。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荐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砚官,令石工周全师之,尔后匠者增益颇多。”此段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龙尾砚石发现于唐开元年间(713-742)。当时有一个姓叶的猎人为追猎物来到一个叫长城里的地方,看到这里的石头层层相叠、如城墙状,莹润可爱,就拿回家粗制成砚,其石质的温润程度远远超过端溪所产的砚石。珍藏几代后,叶氏子孙将此粗砚献给了当地的县令,县令非常喜爱。于是寻访制砚名手再精心雕刻,从此这里的佳石可制好砚的消息就传开了。到了南唐(937-975)时,元宗李璟(916-961)好诗文翰墨,歙州太守把龙尾砚献给国主李璟,同时推荐了凿砚高手李少微。李璟对龙尾砚大加赞赏,并提拔李少微为“砚官”,命令石工周全拜其为师,使以后的雕砚者受益匪浅。”《歙州砚谱》又云:“今全最高年能道昔时事”,类似的记载见诸于宋·高似孙《砚笺》,宋·洪景伯《歙砚谱》;宋·曹继善《歙砚说》等。由帝王设置砚务官督采砚石,可以说是歙砚在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从此,龙尾石的开采由官方组织,被用来专门为皇室造砚,歙砚成为御用之品。南唐后主李煜(961-975)更是将龙尾旧坑砚与李廷圭墨、澄心堂纸三者并称为“天下冠”。
据五代陶谷《清异录》记载,肖颖士至“仓曹”李韶家,见歙砚颇良,退语同行者云,“此三灾石也”。肖颖士乃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此可证明盛唐时,歙砚已大显。歙砚作为御赐品,也见于《清异录》中:“开平二年(908),梁太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鳞月砚各一,歙产也。”
宋代(960-1279),经济进一步发展,尚文治、重学术之风,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其中也包括石砚采制业的繁荣,歙砚也由此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南唐灭亡后到宋元祐年间(1086-1094),均对砚石进行过相当规模的开采,这一时期在龙尾山开发的砚坑最多,精品砚石不断涌现,石色之丰富,质地之细腻,均为诸砚之首,歙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据宋·曹继善《歙砚说》记载:“景祐中,校理钱仙芝守歙,始得李氏取石故处。其地本大溪也,常患水深,工不可入。仙芝改其流,使由别道行,自是方能得之。其后县人病其须索,复溪流如初,石乃中绝。后邑官复改溪流,遵钱公故道,所得尽佳石也。”详细地说明了宋代景祐年间(1034-1038)歙州太守钱仙芝在李少微采石故处开采龙尾砚石的过程。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了龙尾山一石坑的开采情况:“景祐中曹平为令时取之,后王君玉为守时又取之,近嘉祐中刁璆为尉时又取之。”综上所述,龙尾砚石在宋代地方官员的组织下多次进行过大规模的开采:如景祐年间歙州太守钱仙芝、县令曹平以及其后的歙州太守王君玉,嘉祐年间(1056-1063)的县尉刁璆等,而且当时得到的基本上都是佳石。
元祐(1086-1094)年间,龙尾砚成为贡品,见宋·黄庭坚《砚山行》。南宋理宗时(1225-1264),徽州知府将澄心堂纸,李廷圭墨、汪伯立笔、龙尾旧坑砚作为“新安四宝”,每年定期向朝廷进贡。
宋代对龙尾石的过度挖掘,带来歙砚空前繁荣的同时也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元人江光启云:“予家去产砚所三十里而近,故知砚为详。”因此其《送侄济州售砚序》所言之事可信度很高。他在这篇文章中记录了两起重大事故,其一是“至元十四年辛巳,达官属婺源县令汪月山求砚,发数都夫力,石尽山颓,压死数人乃已。今之所得皆昔时椎凿之余,随湍流出数里之外者。每梅潦初退,工人沿流掇拾残圭断璧,能满五寸者寡。”“至元”是元世祖的年号,“至元十四年辛巳”也就是南宋景炎二年(1277),汪月山的这次大规模采石成为宋代歙砚史之绝唱。江光启记录的第二件事故是:“旧坑在变溪时已埋,不知何年可开,至元辛巳再埋,而石尽时独紧足颇有大石。今至元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夜,堙声如惊雷,隔溪屋瓦皆震,禽惊兽骇。数年前工人告予,紧足石斫凿已尽,予不之信,至是果然。六十年间两见此事,亦可一慨!”“今至元”指的是元惠宗第二个年号“至元”,“至元五年”即公元1339年。综其所述可知,元代虽仍在开采龙尾石,不过是在宋代旧坑的基础上进行,甚至只是捡拾昔日残石;宋代旧坑“石尽”后,紧足坑也很快告罄并最终坍塌。此后龙尾石长期没有大规模的开采,至于制砚,则如《婺源县志》所述:“自元兵乱后,琢者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