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鳅背纹与鱼子纹之异同比较

2014-10-27来源 : 互联网

龙尾山区鳅背纹和济源鱼子纹都是开采于宋代的歙石,对这两种外观类似的石材如何辨别并规范其名称,笔者未见历代论砚的文献资料提及,直至当代才有少数学者讨论了这一问题。

穆孝天、李明回两先生合著的《中国安徽文房四宝》第四部分李著“歙砚”中有三处介绍鳅背纹。作者在砚山老坑多种石品中,按发墨利毫的传统标准首推罗纹石,而认为罗纹诸品中“最名贵的是犀角纹、鳅背纹及细罗纹、暗细罗纹。”“都是莹润发墨、呵之出水的精品。”“鳅背纹,又称满盆鳅,与犀角纹共质”。这是对该石质地的评判。在介绍该石纹饰时作者提出,其石表皮呈黄色,肌理显苍褐色;“表里都布满类似竹根剖面之黑点”;“凡石色苍褐,黑色斑点若续若断、比较密集者,称为鳅背纹。凡石质之保留表皮黄色,同样布满黑色斑点,有如鳝肚斑点,则称之为鳝肚纹。”在论及该石稀有程度时,作者称,这种石材“久已不传”;在歙石诸品中,“千不一见。”(该书141页、143页、153-154页。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该书务实求真,用笔慎重。如将鳅背纹纳入砚山(龙尾山)老坑范畴,但未言明具体出于何坑;对该石料的某些纹饰特征,也未及和历代流传较多的鱼子纹歙石加以比较。这里我们拟结合实物,略陈管见,对李著等当代学者所论略作补充。

这是一方清代鳅背纹刻花小楷砚(图一),纵10厘米,横14.2厘米,高3.1厘米。色苍青,肌理满布炭质小斑点,似竹根剖面;砚面纵向,有两条细而长的线眉,显于砚堂,透至砚池。后一特征李著未涉及。

上世纪90年代,笔者曾就此石料所在坑口多次访问砚山村民,无获,只是在山下芙蓉溪中,偶得一枚苍黄色枣心眉仔料(即鳝肚纹)。当今有的学者,也有提及此石料出于砚山某坑者,惜语焉未详。直到近期,我们才从龙尾山区岺背村一位俞氏采石人那里得到一种较为详细的说法: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按:比李著稍后数年),砚山老坑批量开发之初,曾在眉纹中坑至下坑边上,见过码放着的前人开采遗石,其中有带小眉子或线眉或枣心眉的鱼子纹石料,当时他们称“鱼子眉”,但数量很少。按眉纹中坑特别是下坑,毗邻产犀角纹石的罗纹坑。故此口碑,为李著将犀角纹定为灰黑色板岩,鳅背纹定为斑点含粉砂板岩(前书,第143页),认为两者“共质”的判断,提供了一条可资继续研究的佐证。

标签: 歙砚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