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余位核试验基地建设工人定居合肥

2014-10-16来源 : 互联网

他参与了修筑通往罗布泊的第一条路,他运送过雷管等重要物资,他曾组装过原子弹的核心部件,如今他们都步履蹒跚而又低调地生活在合肥的一个小区里,位于淠河路与合作化路交叉口西南角的团安村小区,1992年建成交付使用,这一年,它迎来了500多位核工业部221管理处职工,也就是参与核试验基地建设的工人。1956年,我国决定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1958年7月选址青海省海晏县境内的金银滩草原上,同年,全国各地上万建设者奔赴荒原,开始神秘的任务。“我是1958年10月份去的,第一批,开的是第七辆车!”“我是1962年从中印边境直接去的,一看满目的荒原,还以为是让我们去种土豆呢。”其实,他们都是去参与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建设,当时称221厂(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国营221厂),如今为原子城。1987年,我国决定撤销221厂,1995年全面退役。期间,221厂职工分批安置往北京、上海、山东、青海、河北,大部分则安置到合肥,这部分人中,大部分均安置在蜀山区团安村小区,少数人安置在西园新村小区。

首批进入荒原的建设者

◎讲述人:董志勇◎小档案:男,1936年出生,河南人,1958年第一批来到221厂。 (交通运输处汽车队)

1958年10月份,在选址完成后,董志勇作为第一批建设工人来到了荒原,“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开的是第七辆车,车上装着帐篷、床,是竹子做的床。
”因为是第一批的加强连,去的只有司机与修理工,带去了40辆旧车。 “没有水,喝的是河沟里的水,直到1963年,厂里才有了水厂、水泵。
”董志勇还记得当年,荒原烧的是牛粪。

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不停地从兰州接人送往221厂,当时兰州是人员中转站。 “他们都不知是去做什么,我们什么也不能告诉他们。
”到1963年年底,来人可自己前往,但必须依据沿途的保密代号才能找到,如果找不到,就掉头回去。1962年,进入试验阶段。司机们开始频繁运输炸药、雷管等,“运雷管非常危险,为防止爆炸,车速每小时不能超过10公里,不能超车、会车,前后必须有警卫车开道。
”此后,董志勇还开起了吊车,“领导说来了一批重要设备,需要我去。
”就这样,他开起了当时唯一一台长江牌7吨起重机,也是唯一一台吊车,后来他才知道,吊运的产品就是核材料。

开始以为是去种土豆

◎讲述人:姜智◎小档案:1941年出生,河南人。 1958年入伍,1962年来到221厂。 (生产计划处)

1962年,姜智以及他的战友们,根据命令,从中印边境的战场上直接来到了221厂,“开始我们不知道去做什么,当时有很多同志都觉得很奇怪,是不是生产部搞农业生产,恐怕是种土豆的吧!或是搞农业大开发?
”后来,他们才知这里在研发原子弹。

“生活非常艰苦,开始住牛羊圈,后来住帐篷,再后来‘干打垒’。风沙大,一出门就一嘴的沙。”1963年,姜智就在221厂原地转业了。这一年,他与战友开始参与修路,核试验地点是在罗布泊,而从青海的221厂运送原子弹去罗布泊,先是火车送到大河沿(地名),再由汽车送到马兰,“到马兰就没路了,全是沼泽地,需要修一条路。
”约6000人花了一年时间,从马兰修了一条前往罗布泊的路,数百公里,“没日没夜地干,累,但是很有劲头。 ”

爆炸后才知是自己厂造的

◎讲述人:徐步霄◎小档案:1938年出生,山西人,1958年来到221厂。 (会计师)

1958年,基地建设开始,从全国29个省市选拔需要的精英来此参与建设。徐步霄原本在青海省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当年12月调到了基地的商业局,从事财务工作。

徐步霄老人说,被选合格后进场,首要的任务是经过严格的工种和保密级别培训,分为高中低3个保密级别,原则上是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决不能问。选择从事两弹一星的工作人员是极其严密的,只要一经入选,户口、粮油关系等手续都由组织统一办理。

他至今还记得,建厂初期,吃住都很艰苦,吃的主要是青稞面,谷子面,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定量只有24斤,蔬菜和副食品奇缺,每天只能吃着老咸菜和白菜汤,在1960年最困难时期,厂里职工90%的人都得了浮肿病,实在不行就到草滩上挖野菜、野萝卜、蕨菜充饥。

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我国的科学家们以及建设者们克服无法想象的困难,研发出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我国第一个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罗布泊爆炸成功,“爆炸后,消息传到我们厂的时候,大家才知道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就是我们厂制造和总装的。 ”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